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咖啡的儀式感2-衣索比亚的Jebena


“所以回应开头我们聊起的童话故事《小王子》,冲煮咖啡是你期待的仪式喽。”风荷说。
“准确地讲,应该从去咖啡馆之前开始,这样看来,我每天都有期待。”我笑了。
“有人说提到仪式未免太高大上。”
“那他误解了仪式,也误解了咖啡。咖啡馆最是平民聚集的地方,散播各种谣言。”坏笑。
“有没有你讨厌的仪式?”
“有,……开会。”这一瞬,一团乌云压下,不得不以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话聊以宽慰:

Once the cards are given to you, you have not much choice. You have to play with that. You only have control with whatever you have. But I guess you can slowly slowly learn not to play the cards so that you don't even have to go through the burden of choosing your cards...

Forget it. 不管你承不承认,仪式感都存在,并且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早起烹茶,对某些人来说是身体也是精神的需要,不喝上一盅一整天都没精打采的总是要寻个当儿补上才好。仪式也会演化,比如地道的意大利卡布奇诺,John Ortved说,正遭遇一场身份危机,它并不分大、中、小杯,几种成份的分层是重点——浓缩咖啡、热牛奶,以及奶泡放在一只4盎司容量的小杯子里,意大利人的喝法,必须要搅拌,三层混合在一起,呈现一种特别的红棕色,是圣方济教会修士道袍的颜色。国立意大利浓缩咖啡研究所呼吁使用25毫升浓缩咖啡和100毫升蒸汽搅打奶泡……尽管意大利咖啡爱好者坚持,还是有人对完美意大利标准不以为然,他们认同的看法是:卡布奇诺份量较少,是一种早餐咖啡,人们不会不分时候地走进咖啡店,对店员说:“给我來杯卡布奇诺。”话说回来,这个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早餐我们可是少不了清粥馒头或是豆浆油条的。

我有朋友讨厌听到“仪式”这个词,因为从他的视角,今天太多刻意的被扭曲的仪式,早已迷失本心。台湾作家黄丽如说:我想赖在咖啡生活圈,而非咖啡实验室。她在抨击如同全民运动般的台湾精品咖啡市场,咖啡馆越来越专业,人与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不过她也说,怀念衣索比亚现烤、现磨、现煮、现喝的仪式,怀念意大利小镇吧台边喝咖啡的生活气味……这些不过也都是仪式——“站着喝”绝对是意大利人喝咖啡的习惯,因为Espresso制作过程快、容量小,又讲究趁热迅速喝掉。BTW,如果咖啡不够好,这种气味也不值得怀念吧,咖啡离不开实验也是事实,摆在咖啡馆架上的每一支咖啡,是会呼吸的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们看不到,咖啡师感受得到。

我其实想要说的是衣索比亚的咖啡仪式。

衣索比亚是非洲和世界最古老的独立国家,三分之二地区为衣索比亚高原,海拔在非洲各国中最高,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悠久丰富的基督教传统,也是伊斯兰教最早传播到的国家之一。

作为咖啡原产地的衣索比亚依然保留着它的古老仪式。这种古典咖啡仪式一天分早、中、晚三次,每次持续两至三个小时,一切只能由女性主持,开始时这种仪式与宗教关系密切,后来渐渐生活化。整个仪式的色调浓郁饱满,涂抹绘画的工具不是别的,是嗅觉。

散发清新自然香气的青草和鲜花平铺于地面。低矮的小桌案上摆满无耳小杯,主人焚香以驱散污秽,点燃的是带有宗教意义的乳香,一种橄榄科植物树皮渗出的黄褐色半透明树脂,这种香料在东非以及阿拉伯的也门和阿曼地区非常普遍。咖啡生豆洗净后放入平底锅,平底锅在炭炉上方不断搅拌抖动拣出杂质后开始煎炒,直到豆子的颜色变深出油。烘焙完成后主人请大家依次闻香。
被正式邀请的客人乐于听到捣碎咖啡豆的声音,伴随这样的声音,必定有某种令人鼓舞的感官上的刺激,这使得饮用咖啡成为一种奇妙的体验。
有时当咖啡豆炒到开始有爆裂声,主人会在平底锅里加入丁香、肉桂或是豆蔻,为咖啡的香气增加层次,喝咖啡时,人们有时会放盐而不是糖,有的地方还会加黄油或是蜂蜜,搭配咖啡的食物有爆米花、花生米、咖啡果肉或是烘烤的各式点心。

丘濂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在咖啡的起源之地”描述了她所见到的咖啡制作过程——

当缓慢分泌的油脂让深褐色的咖啡豆闪出动人的光泽,便是研磨咖啡的时机。没有磨豆机,咖啡仪式中完全使用木杵和木臼来将咖啡豆捣碎。这样的方式,也就注定咖啡粉不会太过细腻,看上去类似磨豆机出来的“中研磨”的程度。这般粗细的粉末,正好适合下一步的煮咖啡。炭火上,陶壶中的水沸腾冒烟,珍娜把咖啡粉末倒入壶中。这个陶壶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结构上的玄机。等了一会儿,她将咖啡倒进一个玻璃大杯中,又回灌到陶壶,如此有三四次。我其实对这个过程有些不解,因为下面无法控制大小的炭火以及反复倾倒的过程是会损耗咖啡香韵的。珍娜强调这个环节要对时间有很好的控制。具体时间的分配则全靠经验,她从小就看母亲来主持家中的咖啡仪式。“每日放学后,走到家门口就会闻到咖啡和乳香的味道。那让我觉得很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母亲在家,在等候我了。”

丘濂认为陶壶没有太多的讲究,我却认为保留香韵的关键正在这个圆底大腹小口造型优美的陶罐上,有点儿像虹吸壶的下壶,烹煮时可增大受热面积缩短煮开时间防止热量和香气散失过快,当地的高海拔使得沸点较低,所以没有真的温度煮到很高,准备分享前陶罐会在草编底座上倾斜搁置一会儿等待渣子沉底,陶质材料又有天然保温效果,可说是相当完美的器物了。

我们冲煮咖啡时候,并不做多次萃取,因为会担心带出咖啡杂味影响口感,但是衣索比亚咖啡仪式却会反复萃取三次:
第一杯叫“Abol”味道较浓,饮之醒神;第二杯“Tona”味道稍淡,咖啡原味显现,适合慢品;第三杯“Baraka”味道更淡,进入尾声。

今天在衣索比亚,仪式简化为以下7个步骤:
1. 洗生豆
2.烘烤咖啡豆
3.请客人闻香
4.研磨咖啡豆
5.在陶壶(Jebena)里加水和咖啡粉。
6.烹煮咖啡
7.品饮

我看过许多衣索比亚咖啡的短片,其中一部令人印象深刻,因为短片记录下衣索比亚本地咖啡农简单质朴的话语,我想我们都能体会背后的情感:

Coffee gives us so much happiness. Our coffee is re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We have a very special coffee...(咖啡给了我们太多欢娱,我们的咖啡真的很特别。)
You know when you give a blessing...Like when you build a new house, or if your child is getting married. May you flourish like coffee. May you fill the air with good smell like coffee. That's how we bless. Flourish like a coffee plant.(如果你家里盖房子,孩子结婚,你会祈祷祝福日子和美兴旺像咖啡一样,像咖啡一样空气里都充满芳香。这是我们的祝祷方式,期望像咖啡树一样兴旺繁荣。)

在衣索比亚有这样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Buna dabo naw”,这是阿姆哈拉语,衣索比亚的官方语言,翻译过来就是——咖啡是我们的面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9号工作室(2023.2-3)

 2023.2.18 停顿了几个月。 去年元旦前后感染新冠,症状比预想的略重,主要是拖得时间久,完全康复是最近的事,一直有咳疾,过年都还是在咳,间歇性的,咳起来猛,喉咙处有痰,我父亲也是这样,我应该是遗传了他的咽炎,肺部也不够好,三年前患过较严重的肺炎,仅仅只是肺炎,这个病毒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