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9号工作室(2022.10-11)

 2022.10.5

因为国庆假期课程停顿一周。

学校调整了放假时间,和社会上不一样,这当中的问题是,高年级学生很多在外有各种培训班的课,(为什么上了大学还要上培训班?)培训班正好在假期排课,导致与学校的课程发生了冲突,只好跟邵商量了再调课,班长就得再去办公室填写调课单,调课单的负责老师说调课单很容易填,对Xi来讲是很难的。前面已经填了几次了,换教室填写调课单,他们为什么不给跨专业课程安排一间大教室?外出调研填写调课单,可能不是调课单,那是什么单,然后这次又要调课单,“很容易的”,负责单子的老师说。

上学期因为是网课,Xi忘记了交结课材料,如果上学期去交材料,就得计算好做核酸的时间,然后打申请,都是手机上操作,很容易的;这学期更加容易,也都是手机上操作,也要计算核酸有没有过期,也要填日报打申请生成校园码,越来越完善了,越来越快捷,就是没办法头天晚上打申请,因为必须是当天日报才有效。

所以Xi花了很短的时间很快生成了码,然后出门去。

上学期的分数是上学期已经打好了,已经上传到了系统,但是还需要手工把分数誊抄一遍,为什么呢?Xi一开始想不通,后来听到的解释是,手工誊写的是佐证材料。必须要有手抄的。

她太笨了,数字都能抄错,结果发现是系统错了,为什么人数少掉一两个,Xi就问负责老师,得到的回答是,他们休学了,负责老师说以前也有,你不是在填的是上学期的材料吗。她回答得很正常。她的意思是如果你每次都是晚交材料,就不觉得奇怪了。

Xi一边开着车,这两天气温陡降十几度,飘着小雨,两个班四个学生休学,Xi只知道名字没见到人,如今一点印象都没有。


2022.10.8

为“基于场景的设计”准备了两个工具,一个是场景的设计要素,包括布景、角色、情节、时间线,SCENARIO这个词事实上从电影/戏剧而来,以上要素对应到设计指的是:空间组织、用户、行为活动切片以及生活日常。

第二个工具是一个坐标轴,将设计可能面对的复杂问题置于结构化的画布中,清晰简洁。

两个工具给到学生们,他们一面学习领悟,一面力求结合进自己的设计概念中。这让他们的设计过程变得很有效,因为有了成熟的方法能够推进设计概念的完善。

不过讨论中,依旧有跨专业的隔膜,很正常。Xi 散步时想到需要有动手操作的训练,下次课上试一下,这是线下上课的优势,面对面的交流,有些问题能够及时反应和调整。

今天大概有1/3的学生没有在教室,有几个头天留言说因为这几天研究生的备考集训课,返校后需要隔离,未到校的只能在线上听讲。大四的学生,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表,只要让他们理解到课程的内容是有帮助的,可以学到东西。所以教室里各个小组的讨论也是开了线上会议室,学生分布在至少三处地方--因为疫情开学还没有返校的、国庆假期参加培训班返校后隔离的,以及可以正常上课的,这跟以往很不一样。

听说上海又开始紧起来。W城也是连着三天检测。看情形滞留在外地的十几个学生在这个课上可能见不到他们了。


2022.10.11

是还不错氛围的工作坊,学设计的大学课堂该有的样子--思考、讨论和动手实验。

大致分几个步骤:1)1号纸对折,在一半的绘图区讨论确定家庭成员构成和居住平面布局(25分钟);2)制作相同比例的纸片人(15分钟);3)以回收瓦楞纸盒的材料,阳台为核心制作一套家具、电器和设备的顶视图卡片,在图纸上布局(30分钟);4)另一半的绘图区以相同方式展示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空间和人的行为变化(30分钟);5)卡片人典型活动定格,图纸收尾上墙。(20分钟)

到10点半钟所有的小组才完成,他们有点手生,轮流解说想法的时候,大部分组还没有真正想清楚,里面有两三个组还不错,复杂问题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解决是对的路子,应避免的是空想空做,所有都是朦胧的,然后就着急一些细节处理,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也并没有想明白。

课堂间隙,跟邵了解环艺的学科情况,Xi是产品,环艺的老师过去经常见,也熟悉几个,不过其实并不知道他们现在的变化,有几个专业方向,各自的特色;然后不可避免聊到眼下,Xi感觉她跟邵都有一样的疲惫,不过在课堂上,看见学生们,特别是碰到有想法的学生,她还没有失去涌动的热情。


2022.10.12

去办公室吃盒饭,午间有个短会。

盒饭的质量比以前的好很多啊。

几个女教师在聊家长里短,现在有三个孩子的家庭了,Xi听到其中一位讲老大老二老三有点恍惚,想到之前一个同事因为怀了二胎被开除了的往事。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任课老师的情况了解也清楚,让Xi觉得有意思的是现在小学里应聘了不少海归背景的高学历人才,跟教培的政策调整有关,另外,其实培训机构在换了各种方式地存在,既然需求还在。

会议跟课程改革有关,不管Xi听不听得懂,因为跟个人的教学有关,也得硬着头皮听下去,大意是,课程设置了三个专题模式,这个模式背后是一个教学团队,Xi被安放在叫做“新建设”的专题,另外两个是“新消费”和“新文化”,应该是学生上到大三,开始有机会选择不同的专题,之后定向到一个专题方向上,再匹配到毕业设计。这里面的问题是,教学团队里的教师没办法真的确定到三个专题上,这三个专题,怎么说呢,Xi不知道她能在新建设里建设什么,听到的解释是跟新农村和社区文化有关系。为什么不用英文,这个时候英文显得优雅,因为没有记忆。


2022.10.13

一切需要被記錄。

封了。班上一個走讀的學生不能入校。

線下課如常,後面怎麼樣不知道。

今天階段作業匯報時,幾個線上學生也發了言,電腦音量不夠就用手機播放,這一刻,心酸又感動。很想擁抱他們。

下課時還被圍著討論。

上節的工作坊太重要了,產品和環藝學生至少有了徹底的集中交流的機會,是良好合作的基礎,也了解到各自不同的工作方法,明確了深化概念的方向。

之前一直說的戴黑口罩的男生,他已經摘了口罩,這令人驚喜,不過Xi假裝一切都很自然,他課程的表現也不錯,除了講話還沒有很自信,聲音低到只有自己聽得見。

他們在進步,真的很好。


2022.10.18

跨专业设计关于应对极端气候和疫情的题为“阳台”的课程已接近尾声,一周后是最终方案的汇报,再两周是模型制作,以课程展的形式结束。

今天课上进行了展览形式及内容的沟通。跟邵说这次要给到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只规定了必要的文字说明内容页面和基本框架。

这两天Xi跟一个未见过面的女研究生聊天,是相当遥远的缘份,再次体会到今天年轻人线上线下反差极大的性格特征,她给予Xi信任和令人无法承受的依赖感,而两人不过只是在电话里聊了两次天而已;然而另一方面,她却无法与自己所在学院的老师当面交流,或者有交流障碍,她说路过老师工作的实验室,一直不敢进去。她也想找另一位老师,不知道他的办公室,她却不去试图通过教务办公室询问,这点令Xi甚为讶异,她是研二的学生啊。

再往下聊时,电话那头开始停顿和抽泣。

Xi放下电话时候,胳膊已经觉得酸痛,在窗前静默良久。


2022.10.20

错过了下午的毕业课题发布会,虽然已经提前做好了文件,但也准备好要去现场讲解一下,希望接收一个工业设计的学生。但就是错过了。不知道单单靠文件本身有没有用。

蛮有些意外,自己也想不到。

都过去了。

“阳台”课题汇报前的辅导课。跟邵合作是最后一次,他就退休了,今年也不会带毕业设计,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建筑师,觉得有些不舍,因为可能再找不到像他这样的同事。今后的跨专业设计课程不知道会怎么继续。遇不到合适的,达不到跨专业的效果,课程就没有意义,也许就不再承担这门课的工作了。

是让人有些伤感的未来。无法多去想。

早上路过美术馆,试着碰碰运气,不知道贺在不在。他不在。**展览进行中,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没有教过Xi,是Xi尊敬的一位老师,快30年前吧,Xi在教室里画图,他指点过,只有一句话--“慢点画。”这几个字Xi记到现在。

他的作品是一幅字。

刺目。


2022.10.20

去哪儿。

有人问。

天儿不错。

去哪儿。

有人问。

吃过了。

去哪儿。

这个展览,有人说很好。

很好吗。不能再好了。


2022.10.25

final前的最后一次辅导课。

第一个到教室,后脚就有个男生跟进来,对的,是他。真不容易,辅导课并不要求按时,他们都是习惯了夜猫子。他,高个子的男孩子,性情真是变了不少,连带着模样也阳光帅气。

面对面辅导交流是线上替代不了的,Xi能很快知道他们是否听明白,相互之间也会有想法的激发,即使有什么误会也能当面解释清楚。对辅导课的体会是,一定要告诉他们方法,分享自己的经验,不是简单地苛责,或只讲问题和错误,教了思考方法使他们有所领悟才知道下一步怎么修正改善。

比如对设计关窍的把控,空间安排的优先级考虑,对设计特色的坚持,成本意识的提高,阳台空间特殊性的兼顾,用户心理和行为在设计上的表现等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都要结合他们的设计方案去一一解读到位。

他们真的很想做到最好,方案草图拿出来都是有些紧张,得到夸赞很兴奋,被指出问题,则难免垂头丧气,Xi和邵都说问题不大可以调,收尾需要这么个过程,毕竟是两个专业,产品的设计要能搁进环艺主导的部分,不可能一次到位。

有一个组让Xi担心。硬伤。错得简直没办法替她们开脱,环艺组员只有一位,还滞留在疫区,一边讨论她们一边开着直播。结束后,Xi问原因,和几个女生站在走廊,早上的风已有了凉意,一个女孩红了眼圈。

Xi 说,嘴唇有点哆嗦--

外面不管怎么样,都要守好自己的心。


2022.10.27

课程汇报日。那个男生没有出现,同组的只说他去了医院。

是不是前次辅导课建议修改方案的反馈意见影响到他,如果学生已经很完美了,那课程和教师的价值是什么呢,Xi知道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敏感的学生总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她想他第一个进教室,本来是有所期待的吧。也许他们一路的成长都是这样辛苦过来的,也许该承担责任的人总是一味地要求到他们,令他们过分地苛责到自己。

有两组状态不够好,一个是忽略了南北朝向对室内设计的关键性影响,不该出现的疏漏,对环艺同学是犯了基础性错误,产品的同学也欠缺对生活的观察(这一点是普遍存在的),节奏没有跟上,应该在辅导课可以解决掉的却因为工作延后而错过了,(真是可惜,Xi叹道,不是不能改,而是,他们太想好了,一直以来的沟通状态是,羞于把想法拿出来讨论,现在的年轻人都自尊心这么强么?);另一组则是未完成,其中一个男生为准备考研离开了学校,平时交流下来看得出是有相当专业实力的,略有遗憾,其实没什么,他们还有修改时间,不过,这组的唯一一个产品的女生是令人担忧的,她很明显没有融入团队,当Xi询问她承担了什么工作,问她为什么没有参加辅导课,并希望看一下她的草图的时候,她说没有。

作为教师,总有一些你怎么样都没有办法帮到的学生。Xi对她有一些了解,她应该是学错了专业,或者,她没有给自己机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又或者,她遇到了Xi无从知晓的困难无法走出来。


2022.10.31

2023毕业设计小组见面会。第一次。

今年带了五个学生,学生说当天的毕业设计课题发布会上好些老师都缺席,看来没有注意通知的不是只有Xi一个,消息通知得晚,这个也是有点奇怪,之前几天开会的时候没有涉及这个发布会的任何消息,是讲过而Xi忽略了吗?应该没有。令Xi 不明白的是,她很早就把课题的PPT材料提交,Xi不在场,按照常理,负责人应当至少把材料放映一下,但得到的消息是也没有。

这是个多么奇怪的工作环境啊。

5人的讨论组,一位同学在线上,九点一直到十二点,很热烈的交流,Xi讲解了课题内容,题目是‘HIDE AND SEEK’,由这个童年游戏作为标题,却是一场严肃的游戏,以不确定的设计应对今天以及未来不确定的多变的环境。

Xi随后介绍了毕业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讲到几个关键的DEADLINE,时间表的制定,设计日志的记录,以及,最重要的是,师生要坦诚相对,要做自己真正有热情的感兴趣的研究,并且要让导师了解到这一点。导师的作用之一是,Xi说,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发现你自己。


2022.11.30

转眼间一个月没有续写。

豆瓣已经不能用,不管写什么总是发不出去。不是要读者,只是发不出去像是一件事没完。总是惦记着。

这个月发生很多事。不过情绪大体还算好。

某天下午去吕那里喝咖啡,他们都看挺淡的。“不要挣扎……”他话未完,我接着说,“会痛苦。”

没有滴下泪。不过心依旧是痛的。

最难过的是,在美术馆见到了他。听他讲抑郁症的儿子。

“只要他活着。”他说,“做很多他不知道的事,掉了十颗牙。”

我于是写了首十颗牙的诗。开车的路上泪落下。

是什么几乎杀掉了这个年轻人。他见人总是笑嘻嘻的。

依旧是各种坏消息,有没有好消息不知道,不过似乎很多事情水落石出,各种“被掩盖的真相”开始揭晓,是事情就要结束的征兆,却迟迟不见放开的消息,某地放开不久又收紧,直到各地出现规模不算大的抗议,乌市的火灾事件燃烧起来的,贵州二十七个是更严重的次生灾害,却没有声音,是累积到忍受的极限了,特别年轻人。

今天江在上海辞世。铺天盖地地悼念。人们悼念他,不如说在悼念自己失掉的三年。会接续十年吗?很有可能。眼下没有任何可以改变的希望。包括年轻人好不容易发出来的声音。都害怕。

9号工作室(2022.8-9)

 2022.8.28

开学两周线上,暂定,不抱太大希望可以两周后正常。再次跟邵合作,他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去了江西山里避暑,那里是他安排好的退休生活居所,他一直有种松弛状态,Xi听他讲最多的话是——“我马上就要退休了。”

40+的夏天Xi一直都在空调房里避暑,极端气候也给了她课程安排上的想法,他们线上开了个会,初定了方向和各自承担的工作,两个班的学生建了跨学科课程群,Xi发了杯咖啡,邵发了啤酒算是跟同学们先打了声招呼,剩下就是整理资料准备课程内容静等开学。


2022.9.14

跨专业设计的课题是关于极端气候,第二周网课,产设30加上环艺的22一共52个学生,不是所有的学生每次都能提前进入会议室,这在之前很少发生。

他们是19级,正是刚入学数月便遇上**的一届,三年大学生活不容易。

幸运的是,Xi有次线下课程教过他们,去年,所以彼此还算熟悉。

第一周课程顺利,到了这周,Xi楼下一户人家开始装修房子。本来在前一周,只有零星的动作,节假日他们大概是停了工,这周开始密集的工作,Xi只得暂停了课程与物业沟通,物业说人家是在工作日的合法操作,一切都按流程走,只能跟包工头讲一下,看能不能给你1小时。等了十几分钟,噪声果然停了,网课才能继续。

头一遭遇到这样的事。下课后,Xi有时间询问物业这家人的详情,原来是毛坯房装修,户主买下房子多年一直没有入住,这次是打算要搬进来了,装修不过才开始,可能要持续3个月。

是不能在家里上课了,得在头一晚搬到工作室去。Xi这样想。


2022.9.21

线下课程恢复。Xi特意提早半小时出发,学校北门的路封了,已经在十字路口错了车道,又绕回了一段,开到东门口,车子汇入到缓行的车流中,因为时间富余所以不着急,又突然记起需得在手机上登陆系统上传双码,车子开到校门口停下来,迅速填好,后面已有人着急揿喇叭。

略有兴奋的状态,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是更愿意不动继续网课。

跨专业课程的两个班在5楼的一间大教室里,已经坐了许多年轻人,一些戴着口罩,Xi又留意到那个从没有摘下过黑口罩的男生。

上课第一天学校设备总是出问题,这次一样,耽搁了一会。

课间休息,Xi问邵退休后有什么打算,他的回答有点让人意外,“我就回山里了,”他先是这一句,Xi知道他在山里买了房子,那是个有温泉的环境宜人的好地方,W城最热的时候,他在那里避暑,度过了凉爽的夏天,(差不多同一时间,在W城的Xi居家,发着低热,皮肤也异常脆弱,可能是中了暑,那段时间的低热令人不安。)但他又接着说会去支教,给山里的孩子上课,“那地方缺老师”,他说还不知道可以教什么。两个人聊了一会支教的话题。

学生人数太多,他们分好了小组,还对不上本人,因为是线上联系的。汇报依旧没有结束,还差没有返校的线上的同学。所以这是线下线上同时进行的课,一头在讲台,一头连着会议软件。

Xi跟他们约了晚上继续,还有7位,他们在深圳、成都,似乎还有山东某个地方,地名不太熟悉。结束后,Xi才发现一个女生在群里留言:

“老师我能不能下一个讲”

“等一下要做核酸”

她直接说话就可以,不过没有。

她汇报完就退出,快得Xi来不及反应。

7个人只有一个男生开了摄像头,其他几个都躲在头像后面。

Xi说今天在教室见到大家挺好的。希望你们早点回。他们中有人说,对我们都差不多,可能是习惯了。


2022.9.27

慢条斯理的课程,打算就慢下去,留了一周的时间给他们外出调研,是的,他们已经可以出校门了,看有人晒出的访问社区的照片,以及闲逛吃小馄饨的片段为他们高兴,这艰辛的小确幸,我们读大学时候是到处疯玩的。

不过还有十几个在外面。

从前次用研的课程发现一部分学生实地调研的困难,严重到不愿出门,害怕陌生人,还是线上课程,两周在家,返校后就出不了校门,关了一个学期,想不到。做计划时是在抢前两周他们在家可以出门的时机,但是学生们如果没有意识到这段时间稍纵即逝,那也是无能为力的。

包豪斯的魏玛时期,伊顿的课程上,学生达不到他心中所想,伊顿怒火上来,他气的不是学生们的技巧,而是他们缺乏表现主义的情感。伊顿吼道:

但凡你们有任何一点艺术感受,也不会画成这样!这最高贵的哭泣,象征世界的眼泪!你们应该静默地坐着,融入这泪水中!

话音未落,他已摔门而去。

我是摔不了门了,偶尔说句狠话自己都睡不好。

9号工作室(2022.5-6)

 2022.5.6

这学期工作坊的课题是‘Life on the Move’,你可以说是,疫情的灵感。

Xi 总算从可怕的抑郁中恢复,一场几乎走不出的梦魇。正如她对聪说的话,你有脆弱的一面,然而脆弱恰恰是滋养灵性生长的土壤。

假定未来,迫于瘟疫/战争/环境恶化,国家消失,人类分化为不同的部落或城邦,疾病是部落的名字,曾经的游牧生活重现,个人及家庭的居所是方便携带、灵活移动的tent/shelter,自由体面有隐私,亦满足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万一需要的话;也可能是tiny house,搬不走不要紧,像小说里看到的猎人留下的林间木屋,可给予后来者投宿方便,不放心的话消杀后居住。

彼时每个人都将是homeless people。

人类历史中,定居生活太久太久了,家成了羁绊和负担,身体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没有了家,不必有乡愁,人间处处都是家,土地买卖消失,没有了富人区和贫民窟之别,盗窃等犯罪几乎看不到,大学也消失,技术上早已实现了教育平等和自由,也便没有大学排名…定居短暂,游牧是常态。

于个人,走走停停的日子是比受保护的封闭要好些吧。封闭一样的定居和漂泊在路上,哪一个更有安全感,说不定。


2022.5.10

多久了。忘记了。

文说要休学。Xi不晓得有没有说服他,她说,你明年再来,不会考虑再带你。

他的爸爸妈妈纠结挣扎在文今后的考研、学位证书、工作的多重选择中,他第一次考研失败,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未过,工作没有着落,他们四处托问朋友意见,却并不重视自己儿子的想法。

学校设置工作坊的课程,Xi很满意,Xi将其调整为Design Fiction Workshop,“设计虚构工作坊”,经此一疫,仿佛未来就在不远处,设计没办法漠而视之。她这次课程想问的几个问题是:

如果人类回到游牧状态,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你会带哪些物品上路?区分紧急的/必须的/想要的?

在路上,你的日常生活会如何?

你将如何维系和他人的社交关系?

更多的问题可能还有:

如果死亡就在不远处,你要如何面对?

死亡仪式会否与今天有差异?


2022.5.16

W城围绕居住区布点的检测站在逐步完善。

最初还只是蓝色帐篷,一个点两个,相隔二、三十米,地面贴黄色一米提示条,先扫门铃码测体温,行到第二个帐篷,要人坐下,蓝色塑料椅,检测人员不可能长时间站着服务,所以大家都坐下。平常不用时候帐篷收拢,堆那里,也不好看,糟糕天气所有人都受罪,四面透风,至多挂挡雨布。

然后,有天Xi去旁边更大的社区买菜,发现已经搭建了小屋,带空调,帐篷还留着,给排队的遮阳,围栏规范队伍,站着检测,检测人员保护得很好,是完全跟外界隔绝的状态,一个窗口刷身份证,取棉签,转90度,一个是塑胶手套的行动操作,人在屋子里,人穿着小屋,可穿戴的小屋,一种人物合体的新生物在为你服务。唯一漏洞是排队的人,跟屋子里的人比,外面的等于是赤裸的,队伍里有人倘若咳嗽,大概多少都会介意。

Xi有天没有按时去,收到短信说第二天上午十点前再不去就变红。就去了一个大型SHOPPING MALL门口的小屋。那是更加体面的感觉,规范严谨,除了没有遮阳篷,除了志愿者态度有些不耐烦,且不提醒一米距离,还居然要碰Xi的手机被Xi拒绝。

回去路上Xi警觉到完善之物的掌控力,不必言语,锋利有序的存在物足以让你怀疑自己,它出现在那里,它即合理。


2022.5.21

燕第50天。

她说自己是宅的人,但精神上难以承受。

RAY发一条求助。

Xi回应她。

几天过去了,不知道这位年轻的戏剧导演有没有离开。

朋友的亲戚已返乡。一定不容易。他走得更早。家里隔离。现已如常。

Xi故乡所在的省份某城已计划投资建立永久性方舱。A sort of Heterotopia. 超过一个亿的投资。欠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城市。Xi陷入无知的困惑,钱哪里来。又在心底里低语,投给教育吧。

方舱医院的英文,Makeshift Hospital, 它起源于美国,1960年代,美军因为越战,率先开展医用方舱的研究与应用。方舱的内核是可移动模块(module),包括医疗(急救、X光)、资源保障(供水、供电)、病房等不同的功能模块,模块式有利于保障建筑质量,因模块可提前预制,方便集成、拆卸、移动,保证工期进展。

简单溯源方舱发展史,可以看出它的军用、救急和可移动基因。永久性方舱,以及已经密集分布的检测亭,撇开其它不谈,假设它们的永久存在成为事实,即已是完全不同的方舱概念,永久性方舱一词事实上无法成立。


2022.5.22

Xi比先前变得愿意按时交作业,延迟作业提交的后果是,她得走远些,在限定时间内,且有时免不了排长些的队伍。像她被拉入学院的群里,她亦是早交学习作业之一,然后早早退了群。

既然免不了,怎样都非得过关,就过。

想离开S城的不能立时就走,卡在夹缝里--候车大厅、过道、人行道、立交桥下、草地,这样的地方有人说叫做Interstitial Urban Space,所以已经算不上在城里,(在不在又怎么样呢),像清不出的瓜子壳,拖把扫帚吸尘器一时间都无计可施,算不上碍眼,多了也待腾出手来慢慢再说,总能解决。过了便也忘了。

Xi也越来越心气平和,从情绪漩涡的窒息中好不容易挣扎上了岸,锻炼出来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关窍在把信息当作数据做研究,比如想象他们有一套自带帐篷和救急的食物就能避免吃现在的苦,住得舒服还可以兼顾工作,除了风景差些,起码算是一种完美自救了。


2022.5.23

趁着在家里有大把的时间专注做研究,有人这样。

有人奋力兜售东西。

有人问不介意的话,能否帮忙收快递再闪送她。

有人写自己的梦境。

有人自言自语。

有人恨恨诅咒偷花贼。

有人拍照忘带了卡。

有人记录检测日志。

有人展示新出的画册。

有人,像Xi,早起转发了一首曲子。

朋友圈最近很好看。

痛苦抵不过时间。人们开始麻木,学着消解痛苦。痛苦在转化。起初是惊呆了,被激怒,愤慨,之后不断迭代,几个高潮过去,到如今也只得继续忍耐,煎熬中忍耐。不然除了自伤又如何。自伤是最愚蠢的。


2022.5.26

Xi有一些焦虑来自自我审核,会议软件多出来有她名字的水印,以前就有还是多早晚添加的不知道,这些水印,给截图的用。

发或转发及发过之后会怎样,偶尔会踌躇。

一些些,不严重。什么都不发做不到。什么都不发对Xi也是难。

毕业季就来了。第二年无线下展览的毕业季。

最紧张的时候。

Xi说,越往后越要慢。什么要快呢?前期要快,不是草率的那个“快”,是事情往前做的“快”;草模要快,草模无需精细,草模必要做出感觉;提交材料要快,给自己修改留余地,学校系统永远不要指望不出错。为什么后期要慢,后期收尾,收尾需得细心,所以要慢,忙中易错,忙中易乱。

Xi又说,设计有几个要点,第一不贪心,什么想法都想加,不知取舍,容易造成设计概念的边界模糊;第二要简单,逻辑结构简单,最忌讳一个概念解释一大通表现上却薄弱无力的;第三要适合用户,不多不少刚刚好,设计师很容易做着做着忘记在做什么为谁做。

大三的设计虚构工作坊(Design Fiction Workshop),训练部分已经结束,下周正式开启“Life on the Move”,也即未来游牧生活的课程实验。

Bio-objects重点落在物上,其实下午的课程严格讲并不是以物为重点,依旧是人。Kantor的戏剧,作为人的演员反而不重要,他做的人偶常常是主角,最动人的也是它们。

课程毕,Xi觉得用Bio-objects有点点不是很准确。

不过无论如何,是算得上成功的训练。屏幕背后的他们,大部分渐入佳境,Xi对他们开始有越来越清晰的辨识度。


2022.6.3

几乎已经彻底复原,情绪心态也可以变得,稳定。

怎么接受的呢。是需得想上一代。上上一代。

比较起来,Xi觉得幸运。

倘若再跟一位朋友比比。

Xi可以按规定不入,家里待着上网课,闷了出去散散步,可是这位不得不进的朋友,在过去几个月是这样的:

一个半月前,…连续三天阴,过审,可入,入后须住满7天方可离一次,半个月前改为住三天两晚可入,上周始不必住,但须签承诺书,期间每日检测,离也须自行检测。

Xi问学生,他们现在可以出,但要提前一天申请。

“那么,出去的人多吗?”

“也不多。”

申请才能出,麻烦还是其次。

过去几个月,W城几乎没出什么问题,他们很小心,有过很快便控制,个别地方的小区短时间封过。

平静的小城。

物业也很好,他们经常发消息:

“亲爱的业主上午好[微笑],收到上级防疫指挥部通知:本周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时间为今天(周三)16:00-21:00[玫瑰](其中18:00-19:00为医护人员用餐休息时间),大家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有序参加哦![耶]”

或者: 

“晚上好呀[嘿哈],明天又要核酸喽,老地方、老时间16:00—18:00    19:00—21:00老规矩、不见不散哦![耶][耶]”

又或者,算了。

“应…尽…”之类的语词也出现,读到胸口闷一下。不想写。

下周毕业答辩。已经预演过。希望他们跟Xi一样幸运。


2022.6.4

看了两天作业。

分数提交后。

倦意袭来。窗外阴晴莫测。打了个盹。

在被氤湿空气包裹的沙发上。

欣在作业里讲话。一个残酷的离异家庭的社恐女孩。

Xi不知道当初把她从校外送回学校是不是错了。希望她不要恨她。她在外租住,不出门。(谁也想不到他们在里面留到100多天而且还将继续。)她说没法跟陌生人交流,用户研究的课,如果没有调研,她拿不到分数。

她做得不错。是用了最大的力。她访问的一个台灯下玩电脑的男生,整个头部打了马赛克,杂乱慵懒的桌面,幽暗压抑的调子。如她一样。

中饭时,Xi说,有个恐怕也是…,四年级了,给不了分数。她得到的反馈是不必要去为难。于是她决定电话他。

第一次近距离听到这个男生的声音。北方口音。网课时,她问过他问题,依稀记得,屏幕头像说,对不起老师,有网路信号的问题,或是,他才刚去了厕所。他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次小组讨论或是参与汇报。她问他为什么。他说忙着找工作。她问他做了什么,他说他整理了最后的PPT,没有参加小组讨论因为没有人喊过他。

Xi说,那么,没有办法给你分数。

Xi确定了自己的猜想,他没有听课(也可能听了些吧)没有做作业。他在家里。这么长的时间,他是如何可以认为临时加到一个小组草草赶一份资料出来就能结课的。

她是又要滑入晦暗里了。


2022.6.12

这几日忙。

毕业答辩结束。平淡。

当天午间,许久未见的同事喝咖啡聊天,在C的办公室,满屋子的奖杯奖状。C是很棒的设计师。却长期纠缠于他不擅长的管理和协调工作。他自己喜欢就好。

几个人聊到现状。都点头,或者摇头,很危险啊。

Xi意识到很久很久以前说过。也听过。不止一次。不是照样一天天过。

有人又说,你如果知道发生了什么…

Xi接下去--我也没兴趣知道。

大家一路返回答辩教室,听到说,某某已是正教授了。

Xi说,哦。

Xi不久前刚刚指出过这位年轻教授的做事态度,在研究生项目中期检查时候,短短几分钟里,恣意打断学生们的完整陈述。

雯发消息给Xi,说自己在毕业答辩中--

“…我放视频的时候看着老师们都埋着头,就又着急又难过。”


2022.6.14

Philippe Starck 在今年6月开始的米兰家具展,阐述对设计未来的深度思考,他说,

“我们想让所有的事物都消失。看看你的iPhone,它代替了多少东西。设计最终会触及它的尽头。”

Starck的父亲是位飞机设计师,受其影响,Starck认为,“……一切都需要轻,所有没用的东西都需要去除”,他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现代生活的“去物质化”最终将会导致设计师的才华变成无用之物。

所以我们正行进在物消失的路上。

物不会全部消失,或者说,物会存在一段时间,未来衣食住行中,物的数量将大大减少,重的物轻的物,或许转化为移动装备的概念,和人一起,最终都归于泥土,汇入海洋,留下的是数据冢,给后来的考古学家做研究用。


2022.6.17

赛博格人彼得博士的物理生命终止在64岁,他和伴侣也是英国第一对正式婚姻的同性伴侣。

Xi看着纪录片里彼得的脸,想起大约2006年在伦敦某个博物馆去看超现实艺术回顾展的一幕,在超现实场域里,她见过一个赛博格人,瘦肖英俊的年轻男子,那是怎样模糊的记忆,或者,她是当时觉得,使劲儿盯着一位严重残疾依靠半直立机器人轮椅的绅士,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她竭力维持着正常节奏的眼神从他那里轻轻掠过,可是又忍不住在他侧面或是身后她认为他看不见的角度去观察他。他在达利的作品面前驻足良久,一张陷入深度沉思的苍白的雕塑感的侧脸,眼神里的光溢出眼眶,庞大沉重的人机合体沐浴在展厅迷雾样遥远的光晕里…

她盯着看彼得博士在计算机屏幕里的数字脸,这一刻,她见过的那位赛博格与他的形象重叠一起,她几乎有相当的把握,她见到的就是他。

他已经超越了肉身,他没有离开。


2022.6.22

Xi退回了两个学生的作业,给了他们一周时间修改。在此之前,她先问班委他们的情况——“抑郁症的同学已经休学了,”班委说。可是他们近来也没有太多作业赶,通常情况下不是这样。

她电话给他们。一个在学校,一个在家。她问他们在忙什么,他们——有作品集要赶,准备找实习。两个男生嗓音柔弱幽亮。

他们提交的作业,一个是没有气力和心思,另一个止步于想法。

她电话他们的时候,觉得自己也不知能说什么。

她自己的生活也一团糟。

热。胳膊和小腿都是瘙痒的伤。空调噪音轰鸣。迫着她,忍不住关,不得不开。再又关。

看某公众号社会设计的文章,……以及,芬兰某研究团队关于思辨设计的文章,前半段精彩,到设计实验部分也是……不用看。

几天前看一部关于“傩面”的介于非虚构和虚构的短片,觉得设计虚构也是这样,一个to be/not to be中间态,那么影片想表达什么,除了作为神秘的诗意的阴郁的艺术形式的存在,和试图留住往昔记忆的价值,(现实世界能留下的不过是用于商演的面具符号)。

设计虚构也处在近乎相似的困境中。

9号工作室(2023.2-3)

 2023.2.18 停顿了几个月。 去年元旦前后感染新冠,症状比预想的略重,主要是拖得时间久,完全康复是最近的事,一直有咳疾,过年都还是在咳,间歇性的,咳起来猛,喉咙处有痰,我父亲也是这样,我应该是遗传了他的咽炎,肺部也不够好,三年前患过较严重的肺炎,仅仅只是肺炎,这个病毒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