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咖啡健康争议史2

前两天有位客人,跟着一大帮的朋友来,我想他大概喝多了几杯,反反复复说,你这里有没有蓝山,有没有猫屎咖啡,我家里几麻袋的咖啡豆,都是别人送的,我只喝蓝山,不喝美式,我只喝蓝山。

我问他,麻袋里是生豆吗?

呃,是——熟豆。他一下子沒反应过来。

我觉得自己问的问题也很奇怪,有谁会送生豆啊,我说我没有蓝山没有猫屎,然后简单告诉他,咖啡是生鲜食品,不能久放,如果家里有好豆子,可别辜负了。他停了一下,说,咖啡我不懂,你只告诉我,喝咖啡健不健康,要怎么喝对身体好。

遇到这样的客人我不能把咖啡历史翻将出来,比如从公元6世纪开始讲起,他应该没有这个耐心,我决定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回答如下:
慎选新鲜好品质咖啡,不要因提神而喝咖啡,喝咖啡是为感受香气和氛围。如果你一天喝上两杯,三杯也不打紧,因人而异,但要避免空腹喝,也尽量避免饭后马上喝。如果对咖啡因敏感,就不要晚上喝。我讲的是黑咖啡,可以加奶加糖,你愿意的话,最好是不加,尽量不喝速溶和三合一咖啡,那么,喝咖啡不但于健康无害,反而好处多多。

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我手边两册冈希太郎(Kitaro Oka)的书:《百药之王——一杯咖啡的药理学》(2010.7)和《咖啡健康研究室——每天喝咖啡让你远离癌症及失智症》(2017.4),这位七十多岁的日本医师太过偏爱咖啡了,讲了一箩筐咖啡的好处,他甚至说,“我个人觉得咖啡对于容易生病的现代人而言,是如同救世主般的存在。”连我这个做咖啡的都有点儿看不下去。

冈希太郎的个人背景:1941年生于日本东京,东京药科大学毕业,东京大学药学博士。留学史丹福大学医学系,主修药物化学与临床药理学。研究脏器移植的药理学、汉药的药物动态、出生体重与成人病的关系等。运用其研究经验,参与小学生的药学教育,钻研咖啡成份混合法,并提供大众预防医学中正确用药与饮食的知识。著有《临床药理学》、《咖啡的处方笺》、《医食同源的建议——如果到死之前都要健康的话》。他也参与到各种学会的活动中:日本药学会、美国化学会、日本临床药理学会、日本咖啡文化学会等。

冈希太郎记述了他对咖啡产生兴趣的原因——咖啡在历史上确曾被当成药物使用;也没有一种食品经历过比咖啡更频繁密集的审查。《百药之王》一书中,冈希太郎分别从药史学和药理学的角度阐述咖啡。

10世纪
世界上最古老又足以信赖的咖啡记载,出自十世纪初的波斯综合医学书《医学集成》,作者拉齐是一位波斯通才、医生和哲学家,他在书中写道:原生于非洲的Bunn种子(咖啡豆)捣碎后煮出来的汁液对胃部疾病有良效。
另一位波斯名医阿维森纳在1015年认识到咖啡的兴奋作用,将咖啡入药,并描述了咖啡酿造成饮料的工艺。
当时人们饮用咖啡的方法是:生咖啡豆捣碎煮出汁液;或将果肉捣烂,加上动物脂肪混合揉成丸子食用。我们今天烘焙咖啡生豆的方法是1250年由伊斯兰教徒发明,在此之前,咖啡一直是苏非圣职人员的专属秘药,苏非主义者透由冥想及导师接触到阿拉,他们把敬畏之心化为对阿拉无私的爱,旋转是苏非行者重要的修炼方式。他们严密保管咖啡豆,秘传煮法,只在夜间举行长时间的宗教仪式时才分给众人饮用,今天我们都知道是咖啡因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在清真寺彻夜祈祷。

16~17世纪
从1554年世界第一家华丽的咖啡馆在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开张到1669年,法国驻土耳其大使谒见路易十四世时带去土耳其咖啡,表演饮用咖啡的方法,引发法国上流社会正式养成喝咖啡的习惯,咖啡从阿拉伯半岛传到整个欧洲,历时大约100年之久,原因除了欧洲气候不适合栽种咖啡,运输方式有限等,另外就是咖啡的醒觉和利尿作用对身体是否有益无法断定。

18~19世纪
咖啡在长崎登陆日本大概是在1641年,1795年,《长崎闻见录》中提到咖啡的药效,指出咖啡有助于把胃中消化的饮食运送到全身,促进排尿顺畅,胸口堵塞消失,认为咖啡“搭配平胃散、茯苓饮等既有的汉方饮用会更有效”。这个功效与阿拉伯人传承的“胃药”相似。
江户时代最早在日本推广咖啡的人是江户末期为了在荷兰商馆当医生而来到日本的德国人西博特,1826年他在《江户参府纪行》中陈述对咖啡销售的看法,主张“……咖啡是长寿良药,尤其在日本这种国家,更应该作为推荐使用的保健药……”。
1803年,兰学(日本江户时代经由荷兰人传入日本的学术、文化、技术的总称)医生广川獬在《兰疗法》中写道:“咖啡可治浮肿病”。江户幕府从19世纪初调派民兵到北海道驻防,严寒时期,许多民兵因维生素B3缺乏罹患浮肿病死亡。根据稚内市(北海道最北端城市)乡土史记载,1855年时将咖啡发给派驻的民兵,就没有人死于浮肿病。浅焙咖啡并不含有维生素B3,这或许是今日我们印象中日本较多偏爱深焙咖啡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深焙咖啡与日本传统药物“黑烧”相似,咖啡可说是日本人所看重的“黑烧”,这种文化自古就在日本扎根。

20世纪
1965年,《癌症治疗:五十人的体验》一书出版,作者是美国自然疗法之父葛森(M.A.Gerson),提出咖啡灌肠对癌症治疗的有效作用。2000年前欧洲古书就有咖啡灌肠(Coffee Enema)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缺乏麻醉剂及吗啡,咖啡灌肠因为有止痛效果,曾被德军在开刀时用来减轻病患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科学家进行老鼠实验后发现,咖啡灌肠能清肠、止痛及帮助肝脏排毒。近代是葛森及大肠镜发明者,日本新谷弘实医师的身体力行,让咖啡灌肠再次获得重视。

21世纪
*咖啡抑制肝炎病毒的增生。
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小山一教授发现咖啡萃取液的抗病毒效果,对单纯疱疹病毒,甚至是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皆有功效。
大阪市立大学广田良夫教授在2007年发现,饮用咖啡的感染C型肝炎病毒患者比不饮用咖啡的患者,恶化为肝癌的比例少20%。

*咖啡能有效预防动脉硬化。
日本东海大学后藤信哉教授通过实验观察到,咖啡可延长血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有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

*咖啡可预防第二型糖尿病。
*咖啡可预防紫外线造成的黑斑和皮肤癌。
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市桥正光在皮肤科学国际会议上发表“咖啡的绿原酸可预防紫外线造成的黑斑”的研究结果。
……

冈希太郎固然对咖啡的评价相当积极,认为咖啡能降低癌症、心脏病、脑中风等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发病率,但他也强调需要在咖啡的种类和喝法上下功夫。

冈希太郎认为浅焙和深焙咖啡特征不同,故而主张喝混合了深焙和浅焙两种豆子的咖啡——“若浅焙和深焙两种豆子以1:1的份量混合冲煮,四种有效成份皆可充足摄取。”
浅焙咖啡因含有咖啡因及绿原酸,所以具有抗氧化、延缓糖分吸收速度,避免饭后血糖急速上升、刺激副交感神经以降低血压、促进肝脏与肌肉中游离脂肪酸的代谢并加速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分泌等多种功能。深焙咖啡里,葫芦巴碱会转变为烟碱酸及NMP。烟碱酸是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也含有促进脂肪组织分泌脂联素以保护血管、降低血小板活性使血液不容易阻塞的作用。NMP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经以稳定情绪,并刺激大肠蠕动、降低血压。另外因为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所以对致癌物质也有解除毒性的效果。

《咖啡健康研究室》一书的受邀推荐者张金坚,台湾大学医学院外科名誉教授、财团法人乳癌防治基金会董事长,在序言中除了认同冈希太郎的研究,亦提醒读者——饮用咖啡需留意各种注意事项和禁忌,诸如未成年小孩、骨质疏松、怀孕妇女、胃食道逆流、胃酸过多、消化性溃疡、心悸、失眠等情况,他有一番言辞甚是诚恳:“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择善而饮、择优而品’是我对咖啡之利弊及如何品尝所坚持的原则。”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咖啡的儀式感2-衣索比亚的Jebena


“所以回应开头我们聊起的童话故事《小王子》,冲煮咖啡是你期待的仪式喽。”风荷说。
“准确地讲,应该从去咖啡馆之前开始,这样看来,我每天都有期待。”我笑了。
“有人说提到仪式未免太高大上。”
“那他误解了仪式,也误解了咖啡。咖啡馆最是平民聚集的地方,散播各种谣言。”坏笑。
“有没有你讨厌的仪式?”
“有,……开会。”这一瞬,一团乌云压下,不得不以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话聊以宽慰:

Once the cards are given to you, you have not much choice. You have to play with that. You only have control with whatever you have. But I guess you can slowly slowly learn not to play the cards so that you don't even have to go through the burden of choosing your cards...

Forget it. 不管你承不承认,仪式感都存在,并且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早起烹茶,对某些人来说是身体也是精神的需要,不喝上一盅一整天都没精打采的总是要寻个当儿补上才好。仪式也会演化,比如地道的意大利卡布奇诺,John Ortved说,正遭遇一场身份危机,它并不分大、中、小杯,几种成份的分层是重点——浓缩咖啡、热牛奶,以及奶泡放在一只4盎司容量的小杯子里,意大利人的喝法,必须要搅拌,三层混合在一起,呈现一种特别的红棕色,是圣方济教会修士道袍的颜色。国立意大利浓缩咖啡研究所呼吁使用25毫升浓缩咖啡和100毫升蒸汽搅打奶泡……尽管意大利咖啡爱好者坚持,还是有人对完美意大利标准不以为然,他们认同的看法是:卡布奇诺份量较少,是一种早餐咖啡,人们不会不分时候地走进咖啡店,对店员说:“给我來杯卡布奇诺。”话说回来,这个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早餐我们可是少不了清粥馒头或是豆浆油条的。

我有朋友讨厌听到“仪式”这个词,因为从他的视角,今天太多刻意的被扭曲的仪式,早已迷失本心。台湾作家黄丽如说:我想赖在咖啡生活圈,而非咖啡实验室。她在抨击如同全民运动般的台湾精品咖啡市场,咖啡馆越来越专业,人与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不过她也说,怀念衣索比亚现烤、现磨、现煮、现喝的仪式,怀念意大利小镇吧台边喝咖啡的生活气味……这些不过也都是仪式——“站着喝”绝对是意大利人喝咖啡的习惯,因为Espresso制作过程快、容量小,又讲究趁热迅速喝掉。BTW,如果咖啡不够好,这种气味也不值得怀念吧,咖啡离不开实验也是事实,摆在咖啡馆架上的每一支咖啡,是会呼吸的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们看不到,咖啡师感受得到。

我其实想要说的是衣索比亚的咖啡仪式。

衣索比亚是非洲和世界最古老的独立国家,三分之二地区为衣索比亚高原,海拔在非洲各国中最高,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悠久丰富的基督教传统,也是伊斯兰教最早传播到的国家之一。

作为咖啡原产地的衣索比亚依然保留着它的古老仪式。这种古典咖啡仪式一天分早、中、晚三次,每次持续两至三个小时,一切只能由女性主持,开始时这种仪式与宗教关系密切,后来渐渐生活化。整个仪式的色调浓郁饱满,涂抹绘画的工具不是别的,是嗅觉。

散发清新自然香气的青草和鲜花平铺于地面。低矮的小桌案上摆满无耳小杯,主人焚香以驱散污秽,点燃的是带有宗教意义的乳香,一种橄榄科植物树皮渗出的黄褐色半透明树脂,这种香料在东非以及阿拉伯的也门和阿曼地区非常普遍。咖啡生豆洗净后放入平底锅,平底锅在炭炉上方不断搅拌抖动拣出杂质后开始煎炒,直到豆子的颜色变深出油。烘焙完成后主人请大家依次闻香。
被正式邀请的客人乐于听到捣碎咖啡豆的声音,伴随这样的声音,必定有某种令人鼓舞的感官上的刺激,这使得饮用咖啡成为一种奇妙的体验。
有时当咖啡豆炒到开始有爆裂声,主人会在平底锅里加入丁香、肉桂或是豆蔻,为咖啡的香气增加层次,喝咖啡时,人们有时会放盐而不是糖,有的地方还会加黄油或是蜂蜜,搭配咖啡的食物有爆米花、花生米、咖啡果肉或是烘烤的各式点心。

丘濂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在咖啡的起源之地”描述了她所见到的咖啡制作过程——

当缓慢分泌的油脂让深褐色的咖啡豆闪出动人的光泽,便是研磨咖啡的时机。没有磨豆机,咖啡仪式中完全使用木杵和木臼来将咖啡豆捣碎。这样的方式,也就注定咖啡粉不会太过细腻,看上去类似磨豆机出来的“中研磨”的程度。这般粗细的粉末,正好适合下一步的煮咖啡。炭火上,陶壶中的水沸腾冒烟,珍娜把咖啡粉末倒入壶中。这个陶壶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结构上的玄机。等了一会儿,她将咖啡倒进一个玻璃大杯中,又回灌到陶壶,如此有三四次。我其实对这个过程有些不解,因为下面无法控制大小的炭火以及反复倾倒的过程是会损耗咖啡香韵的。珍娜强调这个环节要对时间有很好的控制。具体时间的分配则全靠经验,她从小就看母亲来主持家中的咖啡仪式。“每日放学后,走到家门口就会闻到咖啡和乳香的味道。那让我觉得很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母亲在家,在等候我了。”

丘濂认为陶壶没有太多的讲究,我却认为保留香韵的关键正在这个圆底大腹小口造型优美的陶罐上,有点儿像虹吸壶的下壶,烹煮时可增大受热面积缩短煮开时间防止热量和香气散失过快,当地的高海拔使得沸点较低,所以没有真的温度煮到很高,准备分享前陶罐会在草编底座上倾斜搁置一会儿等待渣子沉底,陶质材料又有天然保温效果,可说是相当完美的器物了。

我们冲煮咖啡时候,并不做多次萃取,因为会担心带出咖啡杂味影响口感,但是衣索比亚咖啡仪式却会反复萃取三次:
第一杯叫“Abol”味道较浓,饮之醒神;第二杯“Tona”味道稍淡,咖啡原味显现,适合慢品;第三杯“Baraka”味道更淡,进入尾声。

今天在衣索比亚,仪式简化为以下7个步骤:
1. 洗生豆
2.烘烤咖啡豆
3.请客人闻香
4.研磨咖啡豆
5.在陶壶(Jebena)里加水和咖啡粉。
6.烹煮咖啡
7.品饮

我看过许多衣索比亚咖啡的短片,其中一部令人印象深刻,因为短片记录下衣索比亚本地咖啡农简单质朴的话语,我想我们都能体会背后的情感:

Coffee gives us so much happiness. Our coffee is re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We have a very special coffee...(咖啡给了我们太多欢娱,我们的咖啡真的很特别。)
You know when you give a blessing...Like when you build a new house, or if your child is getting married. May you flourish like coffee. May you fill the air with good smell like coffee. That's how we bless. Flourish like a coffee plant.(如果你家里盖房子,孩子结婚,你会祈祷祝福日子和美兴旺像咖啡一样,像咖啡一样空气里都充满芳香。这是我们的祝祷方式,期望像咖啡树一样兴旺繁荣。)

在衣索比亚有这样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Buna dabo naw”,这是阿姆哈拉语,衣索比亚的官方语言,翻译过来就是——咖啡是我们的面包。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咖啡健康争议史1

我做咖啡馆每天来来去去总会遇到各种客人,比如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她可爱的女儿进店来,我那时在用虹吸壶做咖啡,女孩儿在一旁好奇观察,天真的孩子冒出來一句话——咖啡有毒,我们不能喝咖啡。我讶异问她为什么这样讲,孩子脫口而出,是我妈妈说的。这个孩子的母亲在一旁面色尷尬,解释道是因为不希望孩子尝试咖啡才这样说。

我接触咖啡到现在80%都是靠自学。关于咖啡的书和资料,在开始的阶段,读的最多的,一个是咖啡历史,我想了解咖啡发展到今天都经历了什么,二就是喝咖啡有没有问题,是不是健康,我是每天冲煮咖啡喝咖啡有时候喝很多咖啡的人,我会控制这样的情况不要发生太多,因为不希望过量饮用咖啡伤害到自己的健康。

咖啡对健康的影响,一直以来争议不断,这篇文字我希望能够客观讲述我所了解到的咖啡知识,既不夸大咖啡的神奇作用,也不避讳咖啡的问题。

今年(2017年)9月Sandee LaMotte在CNN(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发表了一篇关于咖啡健康的文章——Health effects of coffee: Where do we stand? Sandee从历史学的角度横跨数个世纪,深入讨论咖啡到底健不健康,人们该不该喝咖啡的问题。

以下内容将基于她的报道展开叙述。

咖啡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今天我们基本认为,咖啡是一种健康饮品,一天3~5杯黑咖啡可以降低多种疾病风险:黑色素瘤、心脏病、多发性硬化症、2型糖尿病、肝病、前列腺癌、阿兹海默症、长期电脑工作导致的背痛等。你如果希望以健康的方式饮用咖啡,应该尽量避免奶油和各种风味添加,也就是说,黑咖啡是理想的选择。请注意,多数研究中,「一杯」咖啡的概念指的是一杯3~8盎司(约85~226.8克)的黑咖啡(或是添加适当的奶油和糖),约含有100毫克的咖啡因。一天咖啡因的摄取量最好不要超过300毫克。

如何萃取也会对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咖啡油脂部分含有「咖啡醇」(Cafestol)成分,这种成分会增加体内「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不过如果使用咖啡滤纸,就能过滤掉咖啡醇,因此平常若习惯以咖啡滤纸过滤咖啡,应该就沒有问题。但若习惯以法式滤压壶沖泡咖啡,或喜欢喝土耳其咖啡,或像北欧人那样煮咖啡,就可能增加健康风险。

有睡眠问题或者糖尿病控制不佳之患者,需要询问医生是否可以饮用咖啡,还有怀孕妇女,咖啡因可能影响胎儿发育以及导致流产。最新的研究说,我们的基因决定我们对咖啡的反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喝咖啡没有问题,有的人喝一杯就会明显不舒服。

历史上关于咖啡的话题并不总是正向的,数个世纪以来都是如此。

1500年代:咖啡与滥交

在古希腊语中,「咖啡」(Kaweh)指「力量与热情」的意思。

传说埃塞俄比亚牧羊人Kaldi发现他的羊吃了一种红色果子表现异常兴奋活泼,他于是自己尝试,由此开启咖啡的历史,不过却是阿拉伯人最先开办咖啡馆,当时的咖啡馆叫作kaveh kanes。最早出没于咖啡馆的多是市井穷人(有钱人家里有自己的咖啡间,专供朋友相聚享用咖啡),咖啡也是自此为人诟病的。人们在咖啡的亢奋性作用下,散播流言、议论时政,咖啡馆里的顾客也常常陷入赌博与不伦的性关系中。拉尔夫·哈托克斯(Ralph Hattox,《咖啡与咖啡馆》(Coffee and Coffeehouses)作者)在他关于阿拉伯咖啡馆的书中写道:「(16世紀)咖啡馆里的人们沉溺於各种不当娱乐中。」1511年,麦加总督发布咖啡禁令,说咖啡是违反可兰经教义,使人堕落的邪恶产物。马克‧彭德格拉斯特认为,这不过是总督杜绝政治隐患的借口,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很久,彭德格拉斯特说,咖啡对土耳其太重要了,在土耳其,如果丈夫无法提供足夠的咖啡豆,女方就有权利要求离婚。

1600年代,咖啡是治疗酗酒的良药却导致性无能

咖啡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及至传播到欧洲大陆,医疗界开始宣传咖啡的好处。特别是英国人相信咖啡有对抗酒精成瘾症的功效,这是当时最严重的问题,加上饮用水也不安全,所以不论男人还是女人,甚至连孩子都喝咖啡。1652年咖啡店店主Pasqua Rosée的一则广告宣称,咖啡可以帮助消化,缓解并治愈痛风、坏血病,减轻咳嗽、头疼与胃疼,甚至可以预防流产。

不过在伦敦,妇女们却担心男人会因饮用咖啡导致性无能。1674年,英国妇女发表《妇女抵制咖啡馆请愿书》,她们要求关闭所有咖啡馆,认为以前英国男士充满男子气魄,如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威仪,罪魁祸首即是咖啡。

1700年代,咖啡可振奋精神延长工作时间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把喝茶定性为“不爱国行为”后,咖啡馆在北美遍地开花,在此之前,美洲殖民地也一直是对茶偏爱有加。如本杰明·伍兹·拉巴里(Benjamin Woods Labaree)的《波士顿倾茶事件》(The Boston Tea Party)一书中所述,一股“反茶狂潮”席卷了整个殖民地。大陆会议通过了一项抵制消费茶叶的决议。1774年,约翰·亚当斯给自己妻子的一封信中写道:“一定要赶紧改掉喝茶的习惯,我自己也迟早要戒掉茶瘾。”从此之后,拒绝茶叶成为美洲爱国人士的爱国之举,咖啡馆于是从中受益。实际上北美人也体会到相比较茶叶而言,他们的口味更适合咖啡,咖啡显著的提神效果亦有助于人们工作时间更长。

1800年代,咖啡或可导致失明,以热的麦麸饮品取而代之

19世纪中叶,美国爆发内战,咖啡变得供不应求,于是一些碳烤谷物饮品成了替代品并开始流行,这些饮品喜欢打着抵制咖啡的广告提高销量。彭德格拉斯特说,C.W. Post的广告尤其激进,称咖啡和吗啡、古柯碱、尼古丁、马钱子碱一样危险,可致人失明。

1916年,咖啡阻碍生长发育

1900年代,一面是咖啡壶、滤杯等咖啡冲煮工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咖啡也产生更多疑虑。Good Housekeeping杂志就说咖啡可能引起生长发育停滞,不但如此,还有可能威胁到其它方面,比如:神经紧张,心悸,消化不良和失眠。

1927年,咖啡影响孩子成绩

1927年9月的一份科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涉及8万名小学、初中生的调查。研究者「震惊」地宣布每天喝一杯以上咖啡的孩子学业表现非常糟糕。

1970~80年代,咖啡引起心脏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73年发表的关于12,000多个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每天一到五杯咖啡会使心脏病发病率上升60%,而喝六杯以上的人则发病率加倍提高至120%之多。1978年的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只需三杯咖啡就可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上升。作者呼吁对咖啡因和高血压做进一步研究。
Johns Hopkins Medical School有一项持续38年的研究,超过1000位医学学生参与其中,他们198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喝超过5杯咖啡的人群患心脏病的几率是不饮用咖啡人群的2.8倍。但这项研究只是采取每隔5年提问的方式,无法排除吸烟和其它不良习惯的影响。

2000年,复杂的咖啡

21世紀,关于咖啡的争议更加多元化。学者们开始汇集大量研究结果,并且引入科学原则来随机控制交叉因素,算是基本证明了咖啡是个好东西。

2001年,咖啡提高泌尿道癌症风险

一份2001年的研究发现,喝咖啡患尿路癌的风险会高出20%,但喝茶就不会。在2015年的一份多元分析中这一发现被再次提及。所以对于家族遗传中有此类疾病的人来说,最好还是喝茶。

2007年,咖啡降低肝癌风险

每天喝两杯以上清咖可以降低43%患肝癌的风险,这些数据在2013年的其他研究中被引用。

2010,喝咖啡可能增加肺部疾病的患病风险

2010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喝咖啡可能增加肺部疾病的患病风险,不过这份报告也承认,它沒能很好地排除吸烟这一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2011,咖啡可降低中风和前列腺癌风险

一份汇集了1966年~2011年间11项研究的分析报告得出,在被调查的50万人群中,喝咖啡与患中风之间沒有相关性,事实上,每天3~5杯黑咖啡反而对预防中风有积极作用。另一份2012年发布的报告汇集了2001年~2011年间的相关研究,指出每天喝一杯以上咖啡可以预防中风。在1986年~2006年间,该调查跟踪了59,000名男性,2011年的研究结论是:咖啡可以显著降低前列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患病率。

2012,适量喝咖啡有助于降低心脏病患病率

更多研究发现,每天喝四杯咖啡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最低,十杯以下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2013,咖啡降低心脏疾病,延长寿命

对于心脏病发病率而言,一份综合了36份报告、涉及到120万人的研究给出的结论是:适量喝咖啡有助于降低心脏病患病率,而且即便是多喝(每天喝五杯以上)也不会导致发病率上升。
咖啡对于总体死亡风险有什么影响呢?2013年,一份集合了20项研究的报告与另一份集合了17项研究的报告均指出,在受調查的一百多万对象中,喝咖啡可以稍稍降低总体死亡率。

2015,咖啡是健康食品

美国农业部在2015年终于声明「我们承认喝咖啡是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喝三五杯(最多摄入400mg咖啡因)不加奶和糖的咖啡最佳。

2017,是的,咖啡使人更健康,但还沒有证据显示咖啡真的对帕金森症有疗效
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和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各有1项大型研究证明,饮用咖啡的人会更长寿。
南加大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多元族群,调查了超过185000名非裔美国人、美洲原住民、夏威夷人、日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以及白人,发现不同种族的人喝咖啡,都一样会延年益寿。该项研究显示,咖啡与寿命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和沒有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2至4杯的人,死亡风险降低18%。南加大凯克医学院预防医学副教授Veronica Wendy Setiawa指出,这个结果和之前的研究相符,就算不同人种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咖啡都能产生类似影响。研究指出,咖啡和心脏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中风、糖尿病、肾病的死亡率呈现负相关性,即喝咖啡的人,患以上这些疾病死亡的比率较低。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调查了10个欧洲国家的52余万人,是至今为止最大的咖啡与死亡率研究,他们同样得出喝咖啡可以大幅降低人类死亡风险的结论,研究指出,咖啡和肝病、男性自杀、女性癌症、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呈负相关性。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9月27日报道,2012年发表在美国《神经学》周刊上的研究结果说,咖啡因可能有助于减少帕金森症患者的运动症状。然而,一项更为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饮料对缓解帕金森症患者的严重症状无效。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咖啡的儀式感1-在家做手冲

当我们聊到仪式感的话题,我的朋友风荷提到了法国作家圣-修伯里的童话故事《小王子》,“小王子驯养了一只狐狸,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白”,风荷于是开始诵读下面的片段——
“你最好每天都在同一个时间过来,”狐狸说道,“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我三点就已经开始高兴了,离四点越靠近时,我的心情就越好,……但如果你来的时间不固定,我就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迎接你……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仪式……”
“什么是仪式?”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常常被人遗忘的事情,”狐狸说,“所谓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不同于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They are what make one day different from other days, one hour from other hours.)
这种对仪式的描述倒是有别于我们印象中的沉闷调子,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仪式原来可以是能被期待的事件,是一切仿佛尘埃落定,温暖又踏实。
“那么手冲咖啡的仪式感,又该如何看,要复杂许多呢。”我像是问她,更多是自语:
“仪式首先来自咖啡冲煮原理需求的面向,撇开人的因素不说,纯粹讲操作过程,基本器材就包括:烧水壶、手冲壶、滤杯、滤紙、分享壶、磨豆机、电子秤、溫度计等。手冲咖啡是1908年一位德国家庭主妇本茨·梅丽塔发明,这种仪式背后不免带有德国理性和完美主义的文化色彩,不过手冲咖啡的真正流行,却是由日本人引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除了各种材质的咖啡滤杯器具,他们又建立起一整套手冲式滤泡咖啡的理论和技术。”
“日本也是一个追求极致完美的国家。都说手冲易学难精,究竟难在哪里?”风荷好奇地问。
“难在如何平衡影响手冲的各种参数,有经验的咖啡师会考虑咖啡豆的烘焙度、产区、品种以及当日的天气状况,比如温湿度、气压等因素,配合到不同的咖啡滤杯和手冲壶,确定适合的水温、研磨度、粉水比……不过,如果豆子新鲜品质又好,其实也不用那么复杂,常用设置已经足够冲出一杯好喝的咖啡。”我注意到风荷的表情开始游移,很有些担心她把手冲仪式想得高大上,或者觉得太难先惧了三分。
“这么说,自己在家里做手冲也没有那么困难。”风荷喜欢手冲咖啡的清澈明亮和层次感。
“当然,应该说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的。还是回到仪式感的话题,咖啡馆与居家日常不一样,你看我这里设备齐全什么都有,作为咖啡师的我总是希望保证出品的稳定性,要求自然会不同。在家里做手冲可将仪式化繁为简,只需遵循基本的冲煮要领,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展現出自我風格来,这个过程可说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啊。”我于是开始讲述咖啡仪式中令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许多人不知道磨豆机反而是決定咖啡美味的不可忽视的推手,我其实更倾向于你考虑购买不错的手磨,相比电动磨豆机产生较少热能,从而降低气味因子流失。手摇式磨豆当然会费点气力,还有时间,不过每次的使用量也就只有15 g(一份)左右,喝咖啡本来就是要慢啊,想象一下古人书写研墨的过程,不但享受到慢慢溢出的香气,更可以凭借施力大小感知豆子的软硬度。
好咖啡的另一个秘密是——水质,水是咖啡冲煮的最重要细节,一杯手沖咖啡90%以上的成分都是水啊。为什么不用自来水,你知道原因,糟糕的水质会毁掉一杯咖啡,再好的咖啡豆都没有用。现在很多人家里都装有过滤水系统,可以用过滤水或是优良品质的矿泉水,水滚后静置1~2分钟再使用,不必用温度计,若使用浅烘焙咖啡豆,适当抬高水温才能实现更好的萃取。
器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滤杯。市场中常见的滤杯类型有两种,分别是锥形滤杯和扇形滤杯。扇形、锥形等造型,加上出水孔的多寡、大小,不但影响注水后咖啡液的流出时间,也造就截然不同的口感。总体说,扇形相对易用些,如Kalita三孔滤杯,如果是锥形,比如我习惯的HARIO V60,需要透过注水节奏控制好流速。手冲壶尽量选择做工精良可控制水流大小的细嘴壶。
很多朋友喜欢看我做手冲,说会跟我一起安静下来,心情愉悦又放松,这说明咖啡冲煮仪式有情志疗愈的效果,我自己的感受也一样,不但冲煮过程,仪式的整个过程,从磨粉、冲煮到品饮都是如此。基本操作步骤是:
1. 粉水比约1:12~15,准备磨好的咖啡粉和热水。即每10克咖啡粉,冲入约120~150毫升热水。刚刚说过,用过滤水或是矿泉水,水滚后静置1~2分钟,不必用温度计,如若是浅烘焙咖啡适当抬高水温即可。
2. 将滤纸放入滤杯中,用热水先冲滤杯和滤纸,两个作用,预热器具并去除纸浆味。咖啡粉倒入滤纸,轻拍或摇晃滤杯使咖啡粉均勻平实,有利于接下來的冲泡。
3. 第一次注水,由中心点开始,缓缓注入少量热水,浸湿所有咖啡粉,留意不要把水浇到滤纸壁上。这个是焖蒸阶段,停顿约30秒钟,目的是让咖啡粉充分吸水膨胀,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4. 第二次注水。以由中心向外、再由外向內画同心圆的方式不间断注水直到所需的量后停止。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讲手冲的步骤就是——选好的手磨,讲究用水,买新鲜的咖啡豆,以中度研磨为主,平心静气一层层注水就可以了。另外,多讲一句话,心不能急。
我捕捉到风荷表情的变化,仿佛最后四个字有触动到她,便知自己又成功引领了一位朋友入坑,很好,以后可以一起疯了。

9号工作室(2023.2-3)

 2023.2.18 停顿了几个月。 去年元旦前后感染新冠,症状比预想的略重,主要是拖得时间久,完全康复是最近的事,一直有咳疾,过年都还是在咳,间歇性的,咳起来猛,喉咙处有痰,我父亲也是这样,我应该是遗传了他的咽炎,肺部也不够好,三年前患过较严重的肺炎,仅仅只是肺炎,这个病毒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