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我推着行李箱。我们刚刚一起在MIT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吃了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算是临别前的聚餐。箱子比早先重了许多,里面有一册关于科幻的铜版纸的大书和一些手工工具,书是路边LittleFreeLibrary里的偶遇,便是重也想带它回去。“抱一下吧,”Kevin上前两步和我拥抱,“到了给我留言,”他右手拍拍我的后背,仿佛我是他需要照顾的对象,然后挥手离开,我目送了他一会儿直到看不见,低头时看到他已发了张伊莎贝拉·加德纳艺术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的地图到我的手机,那是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波士顿最著名的私人博物馆,除了藏品,以及30年前匪夷所思的艺术品盗窃案,我更感兴趣的是网络照片上看到的美丽庭院。
一段艰难的步行,地图上看起来不算远,我却绕了弯路,推着箱子莫名上了一座铁桥,结果又不得不推下来,或者拖下来,越走经过越多树林灌木草地时候,我直觉上应该是接近了,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波士顿这个名校众多的美国最古老都市,这样的想法非常合理,两三个年轻人边走边唱出美妙的和声,我朝着他们微笑,他们也回以微笑,这使我对加德纳博物馆有了更多期待。
我因为Kevin远赴重洋求学与波士顿结了缘,出发到这个陌生城市开启一场以咖啡为主线的旅行,这样的旅行并不是今年才有,但今年却是除了咖啡还想要记录更多东西,这于我是有趣的经历,体验是目的,过程和悦满足,没有更多别的意义。
...........................................................................................
3.5万英尺高空。飞机频繁遇上气旋,中英文提示广播在幽暗机舱里响起,乘客们陆续扣紧安全带,想去洗手间的人重又折返回座位,没有人讲话。我只觉胸口至咽喉的腥味愈重,勉强在拥塞的椅背口袋里摸索着呕吐袋,垃圾袋是不成的,终究还是能强忍住,然后听到临近座位有人呕吐的声音,隐约的酸腐气接踵而至。
这是湿度只有不到12%比多数沙漠还要干燥的机舱,干燥和低气压的共同作用,导致嗅觉受体无法正常工作,因我们靠蒸发鼻粘液才能闻到气味,而所谓的味道有80%来自嗅觉,食欲减退是必然。我的身体这一刻本能拒绝冰饮和刺激性饮料,勉强选了茶,却无法喝下去,寡淡的茶味,可能并不是茶的问题,第二次要了奶茶,我忘了他们提供的是奶精,最后可以入口的只剩下纯净水。当一股含混着令人不悦的咖喱和奶酪的食堂气在座位间由淡渐浓四处游走时候,即是预告飞机餐时间到了,除了被动地期待,身体需要热量,即使是淡茶也似乎灼烧了我的胃,需要食物去抚慰,更何况,时间感和身体感要靠飞机餐不断在混乱中重新校准。轰鸣的引擎噪音降低了人和人交流的欲望,人仿佛被抽了真空,肢体蜷缩在间歇性睡眠和眼前一方液晶屏编织的世界里,偶有孩子哭闹,不免想到它娇弱的耳膜,以及小小身躯在和大人一样承受着晕机的折磨。这是飘摇着的硕大船舱,船航行在神秘的不确定时空里。
洛杉矶的入境过程漫长,手续其实不麻烦,等待的队伍则太长,开学季果然很多和Kevin一样的学生,我们顺利通过时听到华人脸孔的机场工作人员说只今天就有接近200个中国学生入关令人不免惊讶。在候机厅等待转机时我们发现找不到想吃的食物,甚至不确定腹中是饥是饱,我可以确定的是只想吃清粥咸菜,当然是讲都不必讲的。
...........................................................................................
走到哪里食物首先是个问题,倘若饮食的包容性强,四海为家才不是一句空话,至少吃的上面你是完全自由了;拒绝本地食物的后果是健康出现问题,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比如去到高原的藏区,短时间不要紧,日子久了就得学会和当地人一样吃糌粑喝酥油茶。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倫敦,肠胃也适应了一个月,适应的意思并不是说可以完全接受日日餐餐三明治、炸土豆条、印度咖喱,也没有常常落脚到Costa、Starbucks或是意大利咖啡店,当然英国本土食文化内涵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又吸纳了殖民地饮食文化,派生出英式印度饮食,不过伦敦的市集可以享受到世界各地美食却是事实,我更亲近东南亚餐,英国人则特别爱吃日本寿司,日料总是可以比中国餐卖更贵。一个月后我身体上的起色是不再频繁跑洗手间,因为高热量饮食的关系,可以接受早起喝一杯冰水,很长时间会留恋在Southfield的早餐,或是这里温暖洁净的白色餐厅,落地玻璃窗外斑驳晨光里修整过的四季青翠的草坪,长满青苔的老树上三两只跳跃嬉戏的俏皮松鼠,这是嗅皮质层连接海马体带出旧时光情境记忆的结果,咖啡果酱面包的饮食习惯开始建立,电影《钢琴家》里犹太人斯皮尔曼走投无路时得到德国军官送来一包果酱和黑面包,在炮火声中肮脏手指呻吟着抠起果酱送入嘴里,这一瞬时间凝固,演员表情引发观众联想到生理上的微观层面,表演感人至深,对饮食文化不了解的人无法体会。
我们抵达的波士顿是1630年英国清教徒移民创建的美国都市。
我们抵达的波士顿是1630年英国清教徒移民创建的美国都市。
...........................................................................................
我们乘Uber抵达坎布里奇红色小楼的民宿时还是清晨,这里离Kevin的大学不远,去MIT和Harvard也都是步行的距离,check-in的时间是午后,房东太太许可我们暂存行李箱,我们计划着这段时间先去附近走走找点吃的,然后置办一些Kevin需要的日用品。我们问起附近是否有早餐店时,这位个头不高微胖身材似乎是南美样貌的中年妇人毫不犹豫推荐了‘FLour Bakery+Coffee’,她确定的表情令我迫不及待要去尝试波士顿的第一家咖啡馆。
Massachusetts大街一栋不起眼的玻璃建筑一层是蓝色招牌的FLour,推门进去,横向布局的店内洁净明亮,我的目光只循着嗅觉越过一排陈列着烘焙书和礼品的岛状货架,即胶着在色香诱人的面包甜品展示柜里不肯移向别处,咖啡都可以不必急,价格亦无心思换算,烘焙书有哪些也等回头再说,到底是要抹了柠檬奶油的肉桂卷还是司康还是焦糖色的香蕉和山核桃的面包或是羊角包……要做出决定委实艰难,只恨队伍不够长,踌躇到最后时刻终于还是点了肉桂卷和美式,饥肠辘辘的Kevin点了大份的三明治,两个人坐在面向人行道的座位上沐浴在透明晨光下大快朵颐,实在没有比这个更幸福了。(对不起,容我先吞下口水。)
后面的日子,Kevin住进大学宿舍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我们各自分开,波士顿住宿极昂贵,我只能尽力平衡价格和体验,这是我擅长的事,因为总有无法预知而乐在其中,一眼看到底的不叫生活。
...........................................................................................
“送我们的Uber司机网上评分很高”,Kevin随口提及,“哦那是应该的,他车子里有肥皂水的气味。”我回应道。
一夜休整后,其实因为时差我们睡很早醒很早,第二天早餐再次去Flour,我才开始有精神留意货架上那几册书:《flour, too》、《BAKING WITH LESS SUGAR》、《MYERS+CHANG》,它们都跟一位华裔面孔的女性有关,她的名字叫Joanne Chang。我认得她,看着封面上清秀微笑着的照片突然记起我看过她在Harvard的演讲。哈佛大学应用数学与经济学专业毕业的Joanne Chang,父母来自台湾,出于对烘焙的热爱几年后职业转向成为一名糕点师,她本人正是已有三家店面的Flour的老板,另有Myers + Chang,是她和丈夫Christopher Myers合开的餐馆,灵感来自台湾和南亚街头美食。除了打理咖啡馆和餐馆,Joanne还热心公益活动,包括支持旨在消除儿童饥饿的No Kid Hungry Organization,以及Family Reach Organization,一个减轻癌症病人家庭经济负担的非盈利机构。 要感谢房东太太的推荐,使得我们一早便遇上Flour,在那里度过两个美妙的早餐时光,虽然咖啡并不是重点,然而哪怕只是一杯普通咖啡能配上pastry perfectionist(糕点完美主义者)制作的点心究竟是件幸运的事。
...........................................................................................
清教徒的道德规范在波士顿塑造了一个极端稳定、结构良好的社会。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到19世纪哈佛已从早期的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要职责发展成为文化精英起源地。往哈佛的方向途经1369
Cambridge Street有间不大的乡村风格的咖啡馆就叫做1369 Coffee
House,兼售咖啡与茶,咖啡豆基本以深烘焙为主,咖啡馆网站有不销售超过烘焙日10天的咖啡豆的承诺是合理的了。这里没有浮躁的喧嚣和时尚的装修,有的是经营26年极富亲和力的氛围,午后点杯浓缩坐在入口靠窗的位置,听客人和咖啡师老友般的招呼,看长者和年轻学人安静地阅读工作,作为知识分子的社区咖啡馆,这里是很多学生老师完成论文和著述的场所。
...........................................................................................
哈佛校园草地上在举办迎新派对,主题是“How will you use your gifts and talents to make a
difference?”
“I wanna be universal.” 我想到Akram Khan说过的话。
...........................................................................................
在拥有100多所大学超过25万名大学生的波士顿行走会一不小心就可能踏进某个大学的学区了。很少看到围墙和门卫,除了博物馆,出于保护藏品的需要安排有少量工作人员,但是没有安检设施,所以是很放松和亲近的感觉,心底里反而认同这才是理想中名校的样子。比如我住在MIT的学区范围,出门路过的不起眼建筑就可能是教学楼或者研究所,去到附近的任何一家餐馆,坐在一旁聊天的也许就是MIT的研究员;包括哈佛大学,我漫步小径进入校园没有遇到任何盘问的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我就是这样逗留在哈佛各处参观,或去艺术博物馆,或在设计研究生院看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ModernNext”建筑设计展,以及——加入迎新派对,在午后至黄昏的清纯日照下体验‘The Starfish
story’的工作坊,哈佛图书馆前的广场草地上,几张白色海报上写一段“海星的故事”的文字:
一个小女孩因为看到许多海星随着海水涨潮被冲上岸,想到它们可能会死掉,女孩不断把它们往海里扔,看到的人不过觉得是天真孩子气,并无人理会,终于,一个男人靠近她怜悯地问,“小姑娘,做这些干嘛,你瞧瞧,这么多海星你救得过来吗,你这是在浪费时间。”女孩似乎被打击到,有些气馁,但没多久依然继续弯下腰拾起一只海星把它抛向大海,然后转头对男子说,“我至少改变了一只海星的命运。”('I
made a difference to that one!')工作坊题目是:“What's your starfish
story?”活动的组织者“Office for the Arts at
Harvard”的老师和学长们邀请新同学以诗歌和手绘的艺术方式思考属于自己的海星故事。
我在Cambridge Street距离哈佛最近的咖啡馆驻足歇息,手里玩弄一枚上写“make art”的胸牌,那是工作坊现场留下的纪念。
我在Cambridge Street距离哈佛最近的咖啡馆驻足歇息,手里玩弄一枚上写“make art”的胸牌,那是工作坊现场留下的纪念。
...........................................................................................
在波士顿并不总是遇上好咖啡馆,哈佛的这家简直是糟糕透了。
我的体力已经无法和十年前比,十年前从早到晚走上一天持续一月也不在话下,而今便是不能,况且依旧是有时差问题,睡眠质量也不是很好,我几乎是可以确定待到时差恢复正常也差不多该回去了,回到国内还得再调回来。
所以咖啡馆是我不能不依赖的地方。
这家咖啡馆的入口并不起眼,推门进去未料到竟是相当宽敞的挑高空间,入口右手服务台旁连着烘焙间,不时有忙碌的厨师将新鲜出炉的面包三明治放在食品架上,冷柜里摆放着各式糕点,一排和服务台平行的低矮长货架,再往里又几排高货架,售卖印有咖啡馆Logo的马克杯T恤衫以及各种零食饮料,靠墙的座位近乎满,该多是从哈佛校园里来,我望着服务吧台后黑板上密密的菜单,想不妨试试Drip Coffee既然这里有,虽然确定不会是现场冲煮,可是洛杉矶也还是喝到过保温壶里倒出的好咖啡,总之一切都被我料中,我端着卢旺达和一碟cheese cake坐在高凳上喝第一口时就沮丧到冰点,尖锐的酸,锁喉的涩感挥之不去,蛋糕甜度过高且硬不能下咽,更糟糕的是我开始感到心悸,严重到伏在桌案上不能起身,我望着周围的人,倍感困惑,难道没有人觉得咖啡有问题吗,还是只是Drip Coffee的品质有问题。
我另一个令人不悦的经历是波士顿市区一家颇有名气的咖啡店,招牌上强调自己是正宗意大利咖啡,意大利人会怎么想,我看着手里的浓缩,但是这家店生意那么好,说到底,咖啡的问题走到哪里都一样。
...........................................................................................
我曾经遇到的意大利人很为他们的冰激凌、披萨、和咖啡……自豪,如果这个意大利人来自那不勒斯我认为更有说服力,那不勒斯是披萨的发源地,手工冰激凌也最好这里吃,以及,意大利面,那不勒斯随便遇到的居家老爷爷都对咖啡有极高鉴赏力,你如果看到他站着饮下一杯咖啡随即离开后的满足,想象到口腔深处的香气分子潮水般涌动,就明白好喝的咖啡根本就是关乎生活;我们对茶的情感也是一样——春日里抓一撮自家炒的绿茶投到玻璃杯里开水一冲,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太阳地儿里唠嗑,每个人手里这样端一杯,手指还要忙着夹根烟,这样的情景多见于乡村,喝茶讲究的必要坐在茶台前向着一壶茶细酌慢饮,最好燃一炷香,缓缓上升消失的烟就此定格了潭水般滞留的时间……这其中差异明显——茶大体是安定的,咖啡却总还有壮怀激烈的漂泊感,coffee time 好比打尖儿住店,为的是第二天的马不停蹄,这大约跟它们各自的文化基因有关。
基本上,现如今美国很多年轻人和我们国内相似的地方是对大容量含糖饮料的偏好,无论是可乐还是调制茶或是咖啡调饮,这其中的缘由,自然是高热量甜食令人身心愉悦,味蕾可以马上捕捉得到,但同时也反映出这部分人群对无形的香气比较缺乏感知力,或者没有耐心等待身体的觉知。另外很多人对咖啡的丰富内涵认识不足,浓缩或者手冲咖啡里的甜感和复杂香气不为大众所知,市场上也总不多见高品质咖啡是必然的了。不过,我的体会,我们身边常喝茶的人最容易理解什么是好喝的咖啡,因他们的感官已经透过茶是打开了的。
...........................................................................................
和Flour相似的是,Tatte Bakery & Café的创始人Tzurit Or
也是位糕点师,以色列特拉维夫人,其母在当地是有名的糕点师,Tzurit可说是自小受母亲影响颇深。年轻时她曾在部队两年,后学习管理和传媒,有过12年相当成功的电影制片人职业经历,2003年移民美国,思乡情切的Tzurit最终选择以烘焙找寻家族记忆,在延续家乡传统烘焙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业初始每天工作20个小时并通过当地农夫市集售卖产品,渐渐开始有了第一家门店,至今Tatte已发展到14家店,一个以色列移民事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
我在MIT附近的红楼里住最久,房东太太第一眼就看得出是个和善的人,礼貌谨慎,做每一件事似乎都有章程规矩,这种感觉是蛮英国人的做事风格,加上房间干净到无可挑剔,价格虽不便宜,不过波士顿整体的居住成本相当高,这里有位置的优势所以其实也还算好,只除了两个小问题——有小型滴滤咖啡机咖啡包茶包但没有饮用水,矮桌上玻璃瓶里的水完全不能喝,所以是根本不适合做咖啡的水质,在国内因为对水安全的担心我们已经习惯了喝瓶装水或是过滤水,我也并不认为当地人自己会喝这样的水,那么其实根本不必要把这样的水瓶放桌上;没有厨房,住第一晚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我这两天没有计划自己煮饭,即使需要,这个四层楼的公寓每层都设有公共区域,有舒适的沙发、电视机和微波炉,可以解决简单快速的食物处理。初来乍到,房东太太的可靠给了我们温暖的安全感,故而我又续订了两晚单人间。
独自居住后,不知怎的心理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整栋楼逐渐令人不安,因为几乎看不到人,我有次看到一个年轻白人匆匆进入自己房间的背影,再有就是晨起时遇到过一次保洁员,房东太太自己住在隔壁楼,我如果想询问她些什么只能先网络上留言给她。楼道是感应灯光,去浴室需要出门,完全不是距离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哪里会走出人来,每层楼的公共房间几乎都空置,没有人在里面看电视或者使用微波炉,出门突然亮起的走廊灯即使知道也有准备还是会心里紧一下。我几乎是迫不及待想尽快离开这里而且并不要再回来。
...........................................................................................
...........................................................................................
波士顿的公共交通比想象的要方便且安全,开始的时候不太熟悉,找到穿制服的黑人大叔询问,他很热心帮我购票,我翻遍口袋少了零钱,他竟然自己贴钱帮我垫上,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在意大利时候也遇到过难忘的事,有次上错了火车,当时还纳闷怎么车上都不见人,火车驶离站台已经有段距离,好心的意大利司机把整列火车倒开了回去,这个结果是我怎么都想不到的。
接着讲我搬离坎布里奇的故事,我在这块区域实在已经逗留的时间够长了,网上找到Dorchester靠近大西洋的便宜民宿,吸引我做出选择的是主人一家开放分享的人生态度,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也曾救助过难民,因为将30年的私人居所开放为民宿认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另一个原因是早餐主人家会自制蓝莓玛芬蛋糕,我在莓果甜品面前很容易迷失自己,只是一点,一定需要配咖啡,蓝莓的莓果酸恰到好处平衡蛋糕的腻,甜品和咖啡彼此需要。
兴许是期待值太高,开始出发就不顺,地铁到站遇上大雨,不敢等太久,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撑伞拖着行李箱,看地图需要走10分钟的样子,眼前一大片别墅区,不下雨应该是段美好的行走,下雨就完全相反,浑身上下狼狈到渴望马上有洗澡水和干净床铺,仿佛是到了,但眼前这栋楼却灯光也没有,周围都是差不多的别墅,也遇不上一个人,我在门口又转了一圈,没有错,只可能是这家,轻叩大门,无人应答,用力些,也还是没有动静,只好手机拨通电话,“你只管推门进去。”一个男人的声音。
接着讲我搬离坎布里奇的故事,我在这块区域实在已经逗留的时间够长了,网上找到Dorchester靠近大西洋的便宜民宿,吸引我做出选择的是主人一家开放分享的人生态度,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也曾救助过难民,因为将30年的私人居所开放为民宿认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另一个原因是早餐主人家会自制蓝莓玛芬蛋糕,我在莓果甜品面前很容易迷失自己,只是一点,一定需要配咖啡,蓝莓的莓果酸恰到好处平衡蛋糕的腻,甜品和咖啡彼此需要。
兴许是期待值太高,开始出发就不顺,地铁到站遇上大雨,不敢等太久,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撑伞拖着行李箱,看地图需要走10分钟的样子,眼前一大片别墅区,不下雨应该是段美好的行走,下雨就完全相反,浑身上下狼狈到渴望马上有洗澡水和干净床铺,仿佛是到了,但眼前这栋楼却灯光也没有,周围都是差不多的别墅,也遇不上一个人,我在门口又转了一圈,没有错,只可能是这家,轻叩大门,无人应答,用力些,也还是没有动静,只好手机拨通电话,“你只管推门进去。”一个男人的声音。
...........................................................................................
“You just push it, push it.”一个匆忙回话的年轻男人的声音,仿佛手头很多事情做,他讲完就挂断了电话。
我于是重新拎起箱子上到白色台阶的门廊下将伞收起不费气力推开了大门。
我开了门,黄色顶灯随即吧嗒一声接通照亮一条进到里间的通道,右手是长长的楼梯,一边墙上几幅家庭合影的相框,里头一张年轻男子的笑脸,是不是电话那头的人我不知道,楼梯尽头挂一幅装饰织物,上面画着团龙,不像是我们熟悉的龙的图案,底下桌案上摆着尊佛像。
我犹豫着,大声问,“Anybody here?”我不敢擅自上楼,就径直进到里面,墙边一张台子,摆着几件饰物,一本留言册,随手翻几页,都是住客离开前写下的感谢的话,右转再往里是一间宽敞又拥挤的客厅,除了沙发茶几,墙角一张电脑桌,壁炉旁孩子的玩具、木马摇椅和图书散落各处,右边是双人的卧室,向左是厨房,尽头通向洗衣间和湿漉漉的平台,我想找卫生间,不小心却打开了地下室的门。客厅沙发后一个单人小间被悬着白色布幔的玻璃隔断围着,奇怪的狭长带弧度的空间,单人床和书桌间夹着白色衣橱,吊扇在衣橱头顶旋转吹着风,我不由打了个寒噤,确定这个小间是我的,网络上的照片和眼前的情景有差异,不过床铺是干净的,我把箱子拉进房间,坐在床沿呆了一会,想着要不要离开这里,可是外面下着雨,天几乎黑了,上哪里去呢。我走到客厅,坐在沙发上,四下里张望,又起身重新翻看留言册,于是决定了留下。
我于是重新拎起箱子上到白色台阶的门廊下将伞收起不费气力推开了大门。
我开了门,黄色顶灯随即吧嗒一声接通照亮一条进到里间的通道,右手是长长的楼梯,一边墙上几幅家庭合影的相框,里头一张年轻男子的笑脸,是不是电话那头的人我不知道,楼梯尽头挂一幅装饰织物,上面画着团龙,不像是我们熟悉的龙的图案,底下桌案上摆着尊佛像。
我犹豫着,大声问,“Anybody here?”我不敢擅自上楼,就径直进到里面,墙边一张台子,摆着几件饰物,一本留言册,随手翻几页,都是住客离开前写下的感谢的话,右转再往里是一间宽敞又拥挤的客厅,除了沙发茶几,墙角一张电脑桌,壁炉旁孩子的玩具、木马摇椅和图书散落各处,右边是双人的卧室,向左是厨房,尽头通向洗衣间和湿漉漉的平台,我想找卫生间,不小心却打开了地下室的门。客厅沙发后一个单人小间被悬着白色布幔的玻璃隔断围着,奇怪的狭长带弧度的空间,单人床和书桌间夹着白色衣橱,吊扇在衣橱头顶旋转吹着风,我不由打了个寒噤,确定这个小间是我的,网络上的照片和眼前的情景有差异,不过床铺是干净的,我把箱子拉进房间,坐在床沿呆了一会,想着要不要离开这里,可是外面下着雨,天几乎黑了,上哪里去呢。我走到客厅,坐在沙发上,四下里张望,又起身重新翻看留言册,于是决定了留下。
...........................................................................................
一夜无梦,恍惚记得夜里起来过,跟自驾游晚到的一对年轻中国夫妇厨房里聊了会天,小两口带着女儿,准备第二天去哈佛看看然后赶往纽约。
我坐在客厅沙发上,衣服和鞋子渐渐被体温蒸出白色,到底还是8月末的温度,淋点雨竟不妨事,我思忖着,客厅是比较合适待的地方,有人来不会尴尬。我太累了,腹中空空,但在疑虑打消之前我暂时不想动,我拿本书放在膝盖上,但不久就开始迷糊,我仿佛听到有人进来,却没往客厅里来,而是直接登登登上了楼,然后很快又听见大门关上有人匆匆离开的声音。
迟迟不见人,饥饿灼烧着我的胃,我决定去厨房给自己做点吃的,行李箱里备有番茄、鸡蛋、面条和苹果,这是可以简单加工的食材,我曾独自一人数月里游遍十多个国家,住过形形色色各种青旅民宿,去到哪里只要有厨房都会准备干粮蔬菜水果,有些民宿位置偏僻,并不总能方便获取食物,何况晚间出门也不安全。
我转过身准备好迎接主人,我听到有人推门和渐近的脚步声,“Hello~”走来一位上了年岁的老太太,精干又随和,仿佛早已习惯家里常变常新的客人,“Hi~”我笑了,原来是她啊,我心里默念,这一刻,我知道我到家了,这位太太,是我相当熟悉的那一类人,我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直觉,也许她像我在英国认识的长辈,她一面跟我招呼聊天,一面放下手里大包小包的袋子开始整理冰箱……
防线坍塌后的困倦海浪般袭来,“你可以上楼来跟我们聊天。”太太说。我微笑着表示感谢。我如果精力足够,一定不愿错过跟这个美好家庭的互动。陆陆续续又有新成员回来,大家见面都如老友一般含笑点头,彼此询问从哪里来,我不确定知道是不是还有这个家庭里其他成员今晚会住这里,我不能想更多,回到自己房间我很快就昏睡过去。
...........................................................................................
一夜无梦,恍惚记得夜里起来过,跟自驾游晚到的一对年轻中国夫妇厨房里聊了会天,小两口带着女儿,准备第二天去哈佛看看然后赶往纽约。
晨起是个好天气,Mary(房东太太的名字)一早便离开了,厨房餐台上已摆上新鲜出炉还带着温热蒸汽的蓝莓玛芬蛋糕和一碟苹果,正如我期待的一样,操作台边有咖啡胶囊机,以及茶包,我第一次用这种机器,很容易操作,Mary前一天收拾的冰箱是给房客们准备的补给,可以免费自取的都附有“请享用”的标签,冰箱里也可能有其他房客自己的食物,以示区别。这家民宿,除了一位保洁员一早来整理房间,给了房客们足够的信任和自由度,但Mary也不是完全不理不问,昨夜的年轻妈妈用电水壶烧水,Mary问起是不是楼上厨房里拿的,她想不到中国人会随身带着电水壶,房子不上锁,客人可以自由参观这个开放的家庭,但也有一些使用房间的注意事项,会通过标签提醒,比如使用洗衣机的时间段,以免噪音干扰到别人休息。
出发离开前,我终于有机会走上楼梯,经过尽头的佛像,转角临窗一架黑色钢琴,钢琴上摆满了相框,墙上挂着不同尺幅的油画,除了卧室几乎所有房间的门都敞开。果然又一间厨房,操作台上锅碗瓢盆到处都是,水池里是用过的蛋糕模,当真忙碌的女主人,黑色冰箱一角的吊橱上是成套的英式茶具碗碟,下方橱柜的狭小台面被当作办公桌用,笔筒书籍文件夹马克杯订书机手电筒琐琐碎碎摆满,冰箱上贴了很多备忘笔记卡片照片以及切碎的英文单词和字母……
...........................................................................................
...........................................................................................
我承认在我知道George Howell是谁的时候对这家咖啡店难免印象上加分不少,就像我知道Flour背后有位华裔糕点师,于是确信这家店的餐食美学以及口感上的丰富细腻或多或少存了东方文化的影儿,捕获了波士顿挑剔消费者的心。你如果去查阅Yelp上George Howell咖啡馆的review,这样好的咖啡店依旧还是有评分不高的留言,主要集中在饮品价格和咖啡师的服务态度上,也有等待时间过长,座位不够,空间布局不适合私密性交谈等等,对咖啡的品质大体是一致的认可。
...........................................................................................
...........................................................................................
"Have you ever heard fair trade? " 八年前我在费城无意中进到一家公平贸易商店,工作人员介绍说店里所有商品都直接采购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手艺人,因为没有中间商层层加价,消费者可以合理价格购买,手艺人亦可得到公平回报。我留下一件墨绿色手织披肩,它来自非洲某个村落,付款时服务员打印了一页信息给我,是关于这件披肩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和体验公平贸易。
国内很多人可能还并不太熟悉什么是公平贸易,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运动,针对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社会公义失落等问题,强调生产者利益为先,而非中间商利润。咖啡产业中,最辛苦的咖啡农常常因为批发商无止境压低价格失去种植积极性。不过公平贸易咖啡并非没有盲点,这种认证无法保障咖啡品质,并不会鼓励到生产高品质咖啡的农户。近年来兴起的直接贸易(Direct Trade)则强调烘豆师每年直接访问产地,对咖啡品质、社会环境议题可能有更深入的合作与控管。
Howell是很典型的直接贸易咖啡,我走出这家咖啡馆时反复看着玻璃上的几行字:
Putting Coffee Farmers Front and Center Where they belong.(咖啡农利益为先)
Curating Exceptional Estate Coffees.(精选最优产地咖啡)
COFFEE: NO SUGAR BUT SWEET.(咖啡本来就是甜的)
看到‘COFFEE: NO SUGAR BUT SWEET.’这句时我停顿半晌。
面对咖啡,有人说苦有人道酸,许多弄不清楚的专业或者非专业人士侃侃而谈不同产区咖啡的复杂风味,令消费者如云里雾里。极少听到如此简单有力的讯息传递,咖啡是咖啡树上结出的樱桃般水果的种子,只一个字“甜”已道尽它的本质,而它更多的风味赏鉴,是捕捉到甜感以后的事情,多少人因害怕苦或者酸在咖啡面前止步不前。我们数天前关于嗅觉艺术的展览,其中一组嗅觉教育的作品, 试图呈现一些令人不悦的危险气味,许多观众听到比如榴莲或者二手烟这样的标签,即使我们告诉大家这些气味只是模拟,并没有任何毒害性,可是大多数人连尝试闻一下都不愿意,仿佛气味是看不见的兵刃一般。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反馈,对咖啡从业者也有参考意义。
Howell的咖啡馆是我波士顿此行最大的收获,更加幸运的是,我在离开波士顿的前一天与他的品牌又一次不期而遇,那是他在PUBLIC MARKET里更接地气的开放式店铺,随意在靠窗的吧台座位坐下,背包箱子丢地上,点杯卡布奇诺吃着隔壁买来的贝果起司,不去想多,尽情享受好咖啡带来的轻松惬意……
波士顿的最后一晚。
地铁坐到底转240路公车向着兰道夫的方向,倘若不是去波士顿的乡村,不会在公车上看到血色喷涌夺目的霞光,房舍杂树参差跳跃着跑开,是透明的勾勒出金色的暗黑,并不能遮蔽远处靠近地平线的狂野璀璨,除非它自己消解退却……
公车向着兰道夫的方向,倘若不是去波士顿的乡村,不会看到血色喷涌夺目的霞光,不会,房舍杂树跳跃着跑开,是勾勒出金色的暗黑,并不能遮蔽远处靠近地平线的狂野绚烂,除非它自己消解退却,恍惚之间被吞噬了颜色,淹没于无尽的透明的幽暗里去。
这是占星师Elizabeth的家,奇妙的人生,不是吗?我们聊了十数分钟,话题从她问我的出生日开始。这位红裙太太生于英格兰,在爱尔兰生活9年后来到美国麻省,注册占星师职业超过40年,早已习惯以专业眼光打量各种陌生人。我得承认,听她讲话非常舒服,尽管她上来就一大通星座理论我实在并不懂,不过很感激她总是愿意讲些安慰我的动听的话,令我一时觉得未来可期;不过冷静下来,心里浅笑,嗯,Elizabeth真是个好人。
显然是位艺术家的厨房,我注意到其中一张卡片的内容,标题是——做女艺术家好处多:
1)没有成功的压力;2)不必要和男人们一起作秀;3)四个自由职业中(指传统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总有一个逃离艺术界的出口;4)80岁以后是事业上升期;5)相信我无论你怎么做都会被贴上女艺术家标签;6)不一定非得一辈子教别人;7)看到你的想法在作品中实现;8)有可能在母亲和工作之间做选择;9)不必要牺牲自己依附于男人;10)伴侣如果背叛你恭喜你有了更多的工作时间;11)你可能创造新的艺术史;12)你不会有被说成是天才的机会;13)如果上艺术杂志请戴上大猩猩面具。卡片的最后一行写着“游击队女孩”艺术界良知的公共服务信息。“游击队女孩”是1985年成立于纽约的匿名激进女权团体,此团体由女性艺术家构成,致力于反抗艺术界的性别主义与种族主义,为了保持匿名,成员们都戴上大猩猩面具。很多人说“游击队女孩”不过是一群只知道抱怨的女人,这个群体却把抱怨变成互动艺术,2016年在伦敦的Tate Modern举办‘Complaints Department’艺术展,纪念“游击队女孩”艺术团体成立30年,呼吁人们不要被动接受现实,应该把不满传递出来,这个过程将会影响其他人。看来Mary有可能在参与或者至少支持“游击队女孩”的艺术活动。
离开厨房继续漫步到这个新英格兰人家庭的起居室,则显现出另一种古老的属于英式茶的生活节奏……
1)没有成功的压力;2)不必要和男人们一起作秀;3)四个自由职业中(指传统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总有一个逃离艺术界的出口;4)80岁以后是事业上升期;5)相信我无论你怎么做都会被贴上女艺术家标签;6)不一定非得一辈子教别人;7)看到你的想法在作品中实现;8)有可能在母亲和工作之间做选择;9)不必要牺牲自己依附于男人;10)伴侣如果背叛你恭喜你有了更多的工作时间;11)你可能创造新的艺术史;12)你不会有被说成是天才的机会;13)如果上艺术杂志请戴上大猩猩面具。卡片的最后一行写着“游击队女孩”艺术界良知的公共服务信息。“游击队女孩”是1985年成立于纽约的匿名激进女权团体,此团体由女性艺术家构成,致力于反抗艺术界的性别主义与种族主义,为了保持匿名,成员们都戴上大猩猩面具。很多人说“游击队女孩”不过是一群只知道抱怨的女人,这个群体却把抱怨变成互动艺术,2016年在伦敦的Tate Modern举办‘Complaints Department’艺术展,纪念“游击队女孩”艺术团体成立30年,呼吁人们不要被动接受现实,应该把不满传递出来,这个过程将会影响其他人。看来Mary有可能在参与或者至少支持“游击队女孩”的艺术活动。
离开厨房继续漫步到这个新英格兰人家庭的起居室,则显现出另一种古老的属于英式茶的生活节奏……
...........................................................................................
易久说社会的堕落一个原因是Complaints寻不到出口,自古以来不外如此,沉默压抑到被冠之以“道”的艺术里,掘地三尺匍匐于不见天日的深幽隧道探秘熹微宇宙里的桃花源,琴、茶、香、花、私家的园林……whatever,上瘾后世间事再与我无干,生态环保可持续社会设计……这些正经词变得轻浮,且先活下来罢。
起居室兼阅读室是岁月光阴琢磨过的温存厚重,垂地白纱帘滤过的朦胧晨光抚着一围的样式各异的舒适沙发坐具,依旧是小幅画作错落悬挂在房间墙壁四角,下面圆形木几上要么是码齐的书,要么是柱形或掐腰白色灯罩的台灯,一面墙漆成了普鲁士蓝,衬着粉桃色织花的素沙发,靠背搭着深玫红底色上密集纹理的薄羊毛披肩,中间胭脂红的波斯地毯上是一组现代设计的骨感黑色木质餐桌椅,门边儿白色大理石雕花的壁炉,高处台案上错落搁着碧色透明玻璃的酒具,小尊的东南亚的菩萨雕像,以及一些奇怪的不知哪里来的小摆件,再往上挂着剥落金色漆木雕刻镶边儿的镜子,我在镜子里面,近着挂满小画的背景墙前小巧的三层立式书橱,一侧低矮靠着落地的老式木钟。
咖啡厨房和英式茶的起居室相得益彰,东西虽多但看着没有华丽的感觉,是好用带着生活气的完整的家,不狭隘闭锁向无阶层区别的社区开放,不仅仅是房间,还有文化与生活。
整理好行李箱是时候离开去往下一个咖啡馆,黑色调优雅迷人的George Howell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George的咖啡事业几乎和我的年龄一样长。
起居室兼阅读室是岁月光阴琢磨过的温存厚重,垂地白纱帘滤过的朦胧晨光抚着一围的样式各异的舒适沙发坐具,依旧是小幅画作错落悬挂在房间墙壁四角,下面圆形木几上要么是码齐的书,要么是柱形或掐腰白色灯罩的台灯,一面墙漆成了普鲁士蓝,衬着粉桃色织花的素沙发,靠背搭着深玫红底色上密集纹理的薄羊毛披肩,中间胭脂红的波斯地毯上是一组现代设计的骨感黑色木质餐桌椅,门边儿白色大理石雕花的壁炉,高处台案上错落搁着碧色透明玻璃的酒具,小尊的东南亚的菩萨雕像,以及一些奇怪的不知哪里来的小摆件,再往上挂着剥落金色漆木雕刻镶边儿的镜子,我在镜子里面,近着挂满小画的背景墙前小巧的三层立式书橱,一侧低矮靠着落地的老式木钟。
咖啡厨房和英式茶的起居室相得益彰,东西虽多但看着没有华丽的感觉,是好用带着生活气的完整的家,不狭隘闭锁向无阶层区别的社区开放,不仅仅是房间,还有文化与生活。
整理好行李箱是时候离开去往下一个咖啡馆,黑色调优雅迷人的George Howell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George的咖啡事业几乎和我的年龄一样长。
...........................................................................................
我去George Howell
Coffee(后简称GHC)前并不知这家店的来头,想来也是惭愧。咖啡一向易被诱导暗示,常常出现判断偏差,所以先盲品最好,一切信息清零,避免干扰,眼前这一杯是真实存在的,有没有打动你你自己的味嗅觉说了算。我的旅行习惯也是这样,出发前基本不做攻略,你看到感觉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才会形成独立认知,但是如果想深入了解某个地方的文化,解答心中疑惑,就回过头来再系统阅读学习,知识才真真正是自己的,这里有一个慢慢发酵的过程;我以为学咖啡尤其需要这样,否则总有你不一定意识到的狐疑:是我要咖啡吗还是在喝给别人看,我对哪种最有感觉,好像《RUNAWAY
BRIDE》里麦琪不确定爱吃哪一种鸡蛋,煎蛋煮蛋还是炒蛋,你确定要猫屎蓝山艺妓?可别看低了国产咖啡豆别仅仅为跟风跑去追日韩意大利店。
我找到GHC毗邻Godfrey
Hotel的这家店时只凭着网上一篇简单的推荐文章,他的店也会容易险些错过,招牌是黑底白字的手写体,纤细又含蓄,附在华盛顿街一栋改造过的历史建筑的玻璃幕墙上,小小的COFFEE标准字在Howell下,不像很多咖啡馆总少不得要画一只冒烟的咖啡杯,你如果不小心漏看了COFFEE,可能不十分确定这是家什么店,这跟星巴克的风格显然形成了反差。Godfrey旅馆成熟优雅的“都市绿洲”定位看来与GHC的内敛达成彼此认同,不仅物理空间上贯通,也共同扣紧了一群精致生活的客群。
...........................................................................................
我承认在我知道George Howell是谁的时候对这家咖啡店难免印象上加分不少,就像我知道Flour背后有位华裔糕点师,于是确信这家店的餐食美学以及口感上的丰富细腻或多或少存了东方文化的影儿,捕获了波士顿挑剔消费者的心。你如果去查阅Yelp上George Howell咖啡馆的review,这样好的咖啡店依旧还是有评分不高的留言,主要集中在饮品价格和咖啡师的服务态度上,也有等待时间过长,座位不够,空间布局不适合私密性交谈等等,对咖啡的品质大体是一致的认可。
早在2010年,Mark Pendergrast关于美国咖啡历史的畅销书"Uncommon
Grounds"提到两位美国精品咖啡的先锋人物,一位是Alfred
Peet,另一位就是Howell。1945年出生在新泽西的Howell在开始以他名字命名的咖啡馆时已经接近60岁。他一生热爱音乐和艺术,与他所受教育不无关系。1958年他随家人迁至墨西哥城,中学主要在一所私立法国学校度过,耶鲁大学学习艺术史以及当代法国西班牙文学,到1970年代他沉迷于墨西哥印第安艺术不能自拔并耗费大量心力为之传播推广。1975年他在哈佛广场的第一家咖啡品牌The
Coffee Connection也是一家艺术展厅,有墨西哥印第安维乔族艺术几近致幻的缤纷颜色,今天我们在Godfrey酒店隔壁的George
Howel Coffee里依旧看得到它。
2007年去世的荷蘭裔美國人Alfred Peet留下Peet's咖啡连锁品牌。Howell与Peet年龄相差25岁,分别代表了咖啡历史的不同世代(咖啡浪潮),第一波是速溶咖啡代表的咖啡速食时代,第二波是Peet's和星巴克等咖啡连锁店掀起的深烘焙及咖啡馆文化,第三波浪潮则将咖啡视为品酒,如Howell即相信浅烘焙能细致入微地完整展现咖啡豆风味。
...........................................................................................
2007年去世的荷蘭裔美國人Alfred Peet留下Peet's咖啡连锁品牌。Howell与Peet年龄相差25岁,分别代表了咖啡历史的不同世代(咖啡浪潮),第一波是速溶咖啡代表的咖啡速食时代,第二波是Peet's和星巴克等咖啡连锁店掀起的深烘焙及咖啡馆文化,第三波浪潮则将咖啡视为品酒,如Howell即相信浅烘焙能细致入微地完整展现咖啡豆风味。
Howell的The Coffee
Connection经过20年发展,在波士顿已有24家连锁店,1994年,他将店全数卖给星巴克,50岁的他开始了世界咖啡产区之旅,Howell称之为“咖啡香的探寻之旅”,1997年他为联合国和国际咖啡组织工作,1999年协助创办“卓越杯”精品咖啡竞赛,从此划清“商业咖啡”和“精品咖啡”界限,此制度不仅激励咖啡庄园提高咖啡种植积极性,亦可提升知名度,进而增加咖啡交易量。
George Howell Coffee 成立于2004
年,缺席咖啡零售业许久年近60的Howell将咖啡价值重心转向种植源头,推出Terroir咖啡即“地域之味”品牌,兴许是中学时代法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法语词Terroir来自葡萄酒文化,意思是自然环境,比如地形、气候、土壤都会对咖啡风味产生影响,强调上游种植环境与咖啡品质的关系。以Howell的观察,在欧洲,许多安全农产品都已包含Terroir概念,如橄榄油、起司、苏格兰威士忌。
...........................................................................................
去波士顿想喝杯手冲需得看菜单里有没有POUR
OVERS(而不是DRIP),价格从7-25美金不等,和国内差不多或者更贵,要看豆子的稀有程度和品质。有些咖啡馆还可能遇到一种叫做‘LONDON
FOG’的饮品,是近似奶茶的热饮,这种饮品通常认为来自加拿大不是伦敦,基本配方是伯爵红茶、香草精和发泡牛奶,成分上有变化,名称也跟着不同,根据选择的茶原料可能叫东京雾、开普敦雾、维多利亚雾、都柏林雾或者班加罗尔雾。星巴克里叫做LONDON
FOG TEA LATTE,中文对应到茶瓦纳分类中的茶拿铁,英文LONDON
FOG被抹去,网站的信息更具体到营养成分标注,每种饮品都有,说明一杯里含有多少脂肪、胆固醇、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咖啡因等;星巴克颇受欢迎的星冰乐(Frappuccino)即出自George
Howell,跟着他的The Coffee
Connection咖啡店一起购得。
Howell卖掉连锁店试图避开与星巴克的正面交锋,转向作为极致美学家的另外一条路,他“…要找出从来没有人品尝过的咖啡原味,真正原始、干净,又带有不同花果香气。这种珍贵的味道,在传统的咖啡豆混合、调制过程中丧失殆尽。”这个观点,视拼配咖啡为另一种美学的意大利人并不一定认同。
我在GHC喝完GUDUBA浓缩没什么犹豫就带走了一袋12盎司的咖啡豆。他的咖啡馆,是伦敦的黑色调子,稳健优雅,如他本人一样。
...........................................................................................
"Have you ever heard fair trade? " 八年前我在费城无意中进到一家公平贸易商店,工作人员介绍说店里所有商品都直接采购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手艺人,因为没有中间商层层加价,消费者可以合理价格购买,手艺人亦可得到公平回报。我留下一件墨绿色手织披肩,它来自非洲某个村落,付款时服务员打印了一页信息给我,是关于这件披肩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遇见和体验公平贸易。
国内很多人可能还并不太熟悉什么是公平贸易,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运动,针对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社会公义失落等问题,强调生产者利益为先,而非中间商利润。咖啡产业中,最辛苦的咖啡农常常因为批发商无止境压低价格失去种植积极性。不过公平贸易咖啡并非没有盲点,这种认证无法保障咖啡品质,并不会鼓励到生产高品质咖啡的农户。近年来兴起的直接贸易(Direct Trade)则强调烘豆师每年直接访问产地,对咖啡品质、社会环境议题可能有更深入的合作与控管。
Howell是很典型的直接贸易咖啡,我走出这家咖啡馆时反复看着玻璃上的几行字:
Putting Coffee Farmers Front and Center Where they belong.(咖啡农利益为先)
Curating Exceptional Estate Coffees.(精选最优产地咖啡)
COFFEE: NO SUGAR BUT SWEET.(咖啡本来就是甜的)
...........................................................................................
看到‘COFFEE: NO SUGAR BUT SWEET.’这句时我停顿半晌。
面对咖啡,有人说苦有人道酸,许多弄不清楚的专业或者非专业人士侃侃而谈不同产区咖啡的复杂风味,令消费者如云里雾里。极少听到如此简单有力的讯息传递,咖啡是咖啡树上结出的樱桃般水果的种子,只一个字“甜”已道尽它的本质,而它更多的风味赏鉴,是捕捉到甜感以后的事情,多少人因害怕苦或者酸在咖啡面前止步不前。我们数天前关于嗅觉艺术的展览,其中一组嗅觉教育的作品, 试图呈现一些令人不悦的危险气味,许多观众听到比如榴莲或者二手烟这样的标签,即使我们告诉大家这些气味只是模拟,并没有任何毒害性,可是大多数人连尝试闻一下都不愿意,仿佛气味是看不见的兵刃一般。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反馈,对咖啡从业者也有参考意义。
Howell的咖啡馆是我波士顿此行最大的收获,更加幸运的是,我在离开波士顿的前一天与他的品牌又一次不期而遇,那是他在PUBLIC MARKET里更接地气的开放式店铺,随意在靠窗的吧台座位坐下,背包箱子丢地上,点杯卡布奇诺吃着隔壁买来的贝果起司,不去想多,尽情享受好咖啡带来的轻松惬意……
波士顿的最后一晚。
地铁坐到底转240路公车向着兰道夫的方向,倘若不是去波士顿的乡村,不会在公车上看到血色喷涌夺目的霞光,房舍杂树参差跳跃着跑开,是透明的勾勒出金色的暗黑,并不能遮蔽远处靠近地平线的狂野璀璨,除非它自己消解退却……
...........................................................................................
公车向着兰道夫的方向,倘若不是去波士顿的乡村,不会看到血色喷涌夺目的霞光,不会,房舍杂树跳跃着跑开,是勾勒出金色的暗黑,并不能遮蔽远处靠近地平线的狂野绚烂,除非它自己消解退却,恍惚之间被吞噬了颜色,淹没于无尽的透明的幽暗里去。
幽暗背面渗出天堂,如伊莎贝拉·加德纳艺术馆一般纤柔一般脆弱。
现代感十足的玻璃长廊宛若时光隧道牵引人从嘈杂进入沉淀了光阴岁月的静谧中庭,精心打理的植物高低错落曼妙婀娜,视线不可轻易穷尽,人不自主需得沿着方形威尼斯回廊移步换景才360度看得通透。庭院正中是一小块意大利马赛克地砖,四面皆静置古意盎然的雕像,靠近建筑四角植有高挑的古桫椤树,背向入口的喷水池及两厢对称向上到二层的优美阶梯成为视觉重心,全赖一侧高树竟紧贴墙面长至超过建筑的三层高度。庭院整体以几近对称的布局建构起严谨秩序,确保每个面向都有可观赏的主角,杂糅陈列东西方艺术品以及各色植栽——长袖舒展的兰花,低处点缀靓丽的黄蝉、桔梗,最常见的是适合阴湿环境生存的蕨类,多层带拱廊的斑驳青苔墙面围合成向上的封闭空间,每层的落地窗或是长廊围栏旁都有人试图探身俯瞰这秀美至极的庭院,不必提底层的游客,贵重藏品是不必全数一一看过,只肖斜倚廊前,双目痴向这园子已足够。
我刚刚离去的朋友在那或在那。他走前承受的病痛是不能想的。
美国乡村的夜路。我拖着行李箱走在主干道与杂草交接处,时有车灯短短长长甩着我的影子径自离去。
晚霞从华丽到湮灭不过半柱香的光景,如盖夜幕即压将下来,蜿蜒长路只余我拖着行李踯躅独行身影模糊。沿途尽是独门独户的乡村别墅,与主干道隔着草坪或灌木花圃,暗夜下涂抹成流水线般的齐整样式,有的有灯光有的没有,遇不上一个路人也没有人声,汽车挟裹起风又和着轮胎碾压地面的呼啸声凌厉滑过,乌压压树林被车灯惊起仓皇跃出忽又坠入墨色里。这些个房子,我暗自念,彼此距离那么远,当真孤独极了。一面走一面开始数门牌号的时候,终于——马路边333的门牌被路灯映照,草坪远处的白色独栋小楼正是我当晚的住处。
...........................................................................................
晚霞从华丽到湮灭不过半柱香的光景,如盖夜幕即压将下来,蜿蜒长路只余我拖着行李踯躅独行身影模糊。沿途尽是独门独户的乡村别墅,与主干道隔着草坪或灌木花圃,暗夜下涂抹成流水线般的齐整样式,有的有灯光有的没有,遇不上一个路人也没有人声,汽车挟裹起风又和着轮胎碾压地面的呼啸声凌厉滑过,乌压压树林被车灯惊起仓皇跃出忽又坠入墨色里。这些个房子,我暗自念,彼此距离那么远,当真孤独极了。一面走一面开始数门牌号的时候,终于——马路边333的门牌被路灯映照,草坪远处的白色独栋小楼正是我当晚的住处。
开门的银发老夫人,一袭大红长裙,款款引我进到卧室。可知是怎样的房间,一时令我心头潮水涌动,身心俱疲的我那一刻竟自是不忍坐下,又担心仆仆风尘的箱包破坏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完美房间,不是因为一切布置如新,恰恰所有都是旧的——轻柔绵软洒着金色团花的胭脂粉被面儿,深枣色里子床头翻起一段,四只雪枕两两摞起,镶了铆钉的赭色山形床靠,S形兽足顶起两层抽屉的床头柜,柜上摆着纤细高挑白色小灯罩的台灯,一边米色几何纹靠背椅,椅后壁橱里两件中式花瓶。床榻一侧是橱柜,靠窗另一侧,置着老式U形书桌,上搁着铜支架绿色灯罩的台灯,几何格子纹的莓果色地毯,门后墙上一挂长镜子,镶了饰有小幅油画的巴洛克金画框,是黑色帽子白纱裙的女孩儿肖像……复古风?哦闭嘴吧,我有多讨厌这个词,旧,便只是旧,洁净贴心舒适,有人呵护有人用,我心底里实已有归家的感觉了。
...........................................................................................
这是占星师Elizabeth的家,奇妙的人生,不是吗?我们聊了十数分钟,话题从她问我的出生日开始。这位红裙太太生于英格兰,在爱尔兰生活9年后来到美国麻省,注册占星师职业超过40年,早已习惯以专业眼光打量各种陌生人。我得承认,听她讲话非常舒服,尽管她上来就一大通星座理论我实在并不懂,不过很感激她总是愿意讲些安慰我的动听的话,令我一时觉得未来可期;不过冷静下来,心里浅笑,嗯,Elizabeth真是个好人。
我虽不懂却是尊重神秘学或者说某些超自然知识,比如占星学、炼金术、塔罗牌,多年前在罗马我与一位来自瑞典的退休海员聊了一整晚她做海员时游历四方的经历,她如此确定在印度接触到的神秘学长者,“这虽令人难以相信,”她在黑暗里说,声音清晰又迷离,“一切却是事实……”。无论如何,这段记忆令我对秘密的隐性知识心生敬畏。
Elizabeth很体贴地送来三明治、巧克力蛋糕和蓝莓果,跟我道声晚安回到自己房间。我饿极了,还是将盛着丰盛食物的白色瓷盘放在窗前书桌上,在橱柜里一台白色小型滴滤咖啡机旁寻到一只白瓷杯,房间只留一盏小灯,但见——黑色桌面上白色杯碟白色三明治黑色蛋糕和莓果,不由湿了眼眶——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从伊莎贝拉·加德纳艺术馆到雪白晚餐,一切都关乎死亡。
凌晨的返航飞机,一群彻夜等候check-in的饥寒交迫的人们在进入候机大厅后几乎不约而同涌向一个地方——星巴克……
我贴着暖暖绿纸杯蜷缩睡去。